(二十四)云南普朗铜矿物理地质资料

香格里拉(中甸)的矿产调查始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已发现铜、铅、锌、金、银矿床,且大多规模较小。邻近的雪鸡坪斑岩铜矿属中等规模。香格里拉县普朗大型斑岩铜矿床发现于1999,结束了云南省无大型斑岩铜矿床的历史,对缓解我国铜资源短缺、拓宽滇西北铜矿资源找矿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1.区域成矿背景

普朗铜矿位于德格-中甸地块南部,东邻甘孜-理塘板块结合带,西邻金沙江板块结合带南段。德格-中甸地块原是扬子地块的一部分,位于汇聚板块的边缘。早二叠世末或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被打开,脱离扬子陆块,成为夹在金沙江洋和甘孜-理塘洋之间的独立微板块。晚三叠世中晚期,甘孜-理塘洋壳俯冲到德格-中甸地块之下,中甸-巨甸地块东缘由被动边缘变为活动边缘,岛屿和弧后盆地沿俯冲方向自东向西发育,形成海沟-岛屿-盆地体系。晚三叠世末,甘孜-理塘洋闭合消失。经过短暂的残海发育,与造山运动碰撞,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和火山-岩浆侵入。

与该矿床有关的下山乐队岛弧位于襄城-下山乐队断裂东部,矿区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上部为巨厚复理石板岩夹火山岩和碳酸盐岩,多处中性-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体。中下统为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和硅质岩。岩体主要为闪长斑岩、应时闪长斑岩、应时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多为小岩、树枝和岩脉,沿构造带呈北西向分布。它们在岩性和化学成分上与安山岩相似,在图中有一定的重叠,分布在同一条带上。所以认为这些都是中性的。

2.矿区地质

本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第四系部分出露。三叠系分为尼如组(Tn)、曲尕斯组(T3q)、图木沟组(T3t)和喇嘛木组(T3lm)。

区内断裂和褶皱发育,由一系列北西向的紧密线性褶皱和构造结断裂组成,是控制沉积建造、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和相关矿物的主要构造,次级构造结断裂和东西向断裂是容矿(矿)构造,后期发育一条较小的北东向断裂,错动了早期的断裂和褶皱。

本区岩浆岩的发育总体上以弧形安山岩的大量发育和中酸性岩浆的大规模浅成-超浅成侵入为标志。侵入岩和喷出岩均有出露,约占本区总面积的1/3。岩浆活动期为印支期至喜马拉雅期。侵入岩和喷出岩共生,主要分布在区域深大断裂带一侧,其他地段仅少量出露。岩石完整,全部出露超基性岩-中酸性岩,形成一条北西向岩浆岩带。

侵入岩的主要岩石类型为应时闪长斑岩、应时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具有由中性向酸性分异的演化趋势。它与铜矿化密切相关。

3.矿床特征

(1)存款规模

普朗铜矿的矿化产于普朗复杂岩体中,矿化伴随着蚀变。矿体中心形成由细脉组成的管状矿体。成矿元素以铜为主,并伴有金、银、钼、钯、硫等多种有益成分。通过地表工程和钻探控制,已圈出2个矿化体和5个工业矿体,矿床规模达到大型-特大型,矿体形态简单。

KHT1矿化体:位于普朗ⅰ号斑岩体中,受北西向黑水塘断裂和近南西向的全干里大断裂控制,大致呈Y形,北西向翼长2000m,宽500 ~ 600m;东北翼长2300米,宽200~500米。两者交汇处宽600 ~ 800米,面积约65438±0.09 km2,西北翼倾向东北,倾角约65° ~ 85°;东北翼倾向东南,倾角陡达68° ~ 87°。* * *圈四个矿体,含铜0.20% ~ 0.74%,平均0.54%,伴生金0.08 ~ 0.25克/吨..含矿岩性为应时二长斑岩,其次为应时闪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蚀变包括钾化、硅化、绢云母化、纳米化、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矿化包括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磁黄铁矿化、辉钼矿化、方铅矿锌矿化和褐铁矿化。

KHT2矿化体:位于普朗杂岩体北部,面积约0.18km2,Cu含量0.10% ~ 1.90%,平均0.37%。KHT2有1矿体,长300多米,厚91.28米,深200多米。

(2)矿石矿物和结构

金属矿物包括黄铜矿、孔雀石、斑铜矿、天蓝色、方铅矿、磁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辉钼矿等。脉石矿物有应时、长石、黑云母、绿泥石、绢云母、角闪石、绿帘石和方解石。次生矿物有孔雀石等。矿石构造包括半自形、交代溶蚀、交代残余和破碎构造。矿石构造呈浸染状、脉状-浸染状、角砾岩状、斑状和鲕状-土状。

(3)围岩蚀变及其分布

围岩蚀变是斑岩矿床的重要特征,蚀变面积与矿床规模直接相关。大量事实证明,在裂隙不发育的蚀变矿化区,很难形成工业矿床。

普朗铜矿是典型的大型斑岩铜矿,受构造、岩石、围岩岩性、热液蚀变等多种因素综合控制。矿体产于北西向深大断裂和北东向小断裂的交汇处。微裂隙的发育直接影响蚀变和矿化的质量。矿区岩体中发育五组裂隙,裂隙发育程度一般为每米十至几十条。裂缝越发育,矿化越好。

普朗铜矿蚀变与国内外常见斑岩矿床基本相似,从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强硅化带、钾硅化带、绢云母化带和潘庆硅化带。蚀变的分带和特征如下:

1)强硅化带(Si):对应岩体中心,以强硅化为特征,仅在部分钻孔深部可见。该带成矿作用较弱,大致对应表外铜矿带。

2)钾硅化带(KSi):一般对应含钼地表铜带,位于强硅化带(Si)之外,以强钾交代的强硅化为特征。蚀变岩中发育大量以各种方式形成的钾长石和应时,并伴有少量黑云母脉。硅化以应时晶体的形成和再生长以及基质的硅化为特征,伴随着应时细脉(包括应时金属硫化物矿脉)的生成。原岩中的角闪石被次生黑云母取代,释放出的钙和微量元素与热流体的相关成分结合形成磷灰石、锆石等次生矿物。

3)绢云母化带(SiSe):绢云母化和硅化在该带同时出现。钾交代作用逐渐被取代。原岩中的斜长石不同程度地被绢云母和应时所替代,但即使完全替代,也有一种滞留的错觉,所以斑岩中的结构仍清晰完整:原始应时得以保存,常出现二次生长现象;所有黑云母褪色,形成蚀变岩-绢云母化应时闪长玢岩。应时二长斑岩主要由绢云母和应时组成,有大量应时绢云母金属硫化物矿脉贯穿其中。这个蚀变带分布在钾硅化带的外缘,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在过渡段重叠穿插。基本对应铜矿化带,在中心附近形成矿体。

4) ChEp:对应斑岩体的外缘,以ChEp为特征。它表现为矿物(绿泥石、钠黝帘石、黄铁矿等)的交代作用。)和岩脉(如碳酸盐岩)的出现。岩体边缘蚀变带中出现的绿泥石、钠质黝帘石团块或矿脉会使岩石颜色变暗。这个蚀变带基本没有矿化,当等量叠加在其他蚀变带上时,矿化增强。

4.物理数据收集

该矿床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又一重要斑岩铜矿床,其远景已达到大型以上规模。该矿床位于中甸地区东部斑岩带的中部。收集并保留3个钻孔。

ZK0205钻孔,终孔进尺204.80米,孔内可见冰碛、含铜应时二长斑岩、断层泥、黄铁矿化应时闪长斑岩、黄铜矿化应时二长斑岩。矿体厚度为157.75米,蚀变强烈,主要为硅化和白云母。

ZK0603钻孔最终进尺为236.10m,显示残留斜坡沉积、矿化钾应时二长花岗岩和矿化钾硅化应时二长花岗岩。矿体厚度220.65米,蚀变主要为钾长石和黑云母。

ZK1801钻孔,最终进尺456.62m,孔内岩性主要为应时二长花岗岩,矿化层为10。

5.相关信息

1)云南迪庆普朗铜矿区地形地质图;

2)普朗铜矿区2号勘探线剖面图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3)普朗铜矿区6号勘探线剖面图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4)勘探线剖面图。普朗铜矿区18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5)普朗铜矿区ZK0205原始目录;

6)普朗铜矿区ZK0603原始目录;

7)普朗铜矿区ZK1801原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