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有哪些民俗文化?
陕西民俗文化介绍如下:
1,关中皮影戏
关中皮影戏起源于汉代,最初是用纸板制作的。宋代以后,开始用牛、羊、驴皮制作。根据戏曲的设计形象,精选上等驴、牛、羊皮,经过刮、刻、染、盖、烫、切六道工序制作而成。
关中皮影戏既继承了汉代石雕的传统,又充分发挥了宋代院体画的长处。它运用精细的轮廊造型、夸张的装饰纹样、疏密虚实的处理手法、细致入微的雕刻技艺,表现剧中人物的外貌、身份、服饰、性格,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2.社会之火
陕西一项广泛的、传统的、壮观的群众娱乐活动,来源于古代先民对土地和火的崇拜。
陕西的“社火”一般在正月、节日或庙会时表演,有鼓乐、堆芯、高跷、竹马、旱船、秧歌、舞龙、舞狮、打灯笼等。关中是陕西社火最活跃的地区,宝鸡也被称为“中国社火之乡”。
3、面粉花俗称“花花包子”
属于面塑艺术,包括婚丧嫁娶,生日礼物,喜庆的馒头。花棉源于汉族的祭祀活动,发源于汉代,成于唐代,盛于宋代。明朝以后,花棉在民间广受欢迎。清朝后期,北京就有专门制作绵人的艺人。
4.宜君农民画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和春秋战国魏晋唐宋几个文化发展繁荣时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形成了人们特殊的审美情趣。宜君农民画这种特殊环境下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应运而生。
5.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仰天道、小调三大类。劳动歌有夯歌、砸歌、采石歌、牛歌、打歌。信天游分为高音腔和平腔。
这些传统民歌,各有体裁和特点,都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唱出了陕北人民的喜怒哀乐。当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时,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内容上体现为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同时也使各种体裁有了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