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是中国古代什么技术的发明?

在指南针发明之前,人类经常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是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给人类的航行指明了方向。

中国在北宋发明了两种人工磁化的方法:一种是沈括所说的用天然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另一种是利用地球磁场磁化钢铁。

人们把一根磁化的钢针穿过几根灯心草,放在一个盛满水的碗里,这样钢针就能浮在水面上,为船只指明方向。这是世界上最早指出方向的仪器——指南针。

2火药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因为它是由硝石、硫磺和木炭混合而成,而且当时人们把这三样东西当作药物来治病,所以取名“火药”,意为“火药”。

三国时期,一位聪明的技师马俊,用纸包火药,做出了娱乐用的“爆炸头仗”,开创了火药的应用。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人们用投石机点燃火药包,扔出去烧死敌人。这是最原始的火炮。后来,人们在箭杆头部附近包裹球形火药,点燃导火索。后来,他们用弓箭射火药,烧死敌人。还有火药,毒药,加上一些浸出,桐油等。,捣碎在一起做成毒球。点燃后用弓箭射死敌人,成了“万人敌”。宋代时,人们将火药装入竹筒中,在火药背后绑上微小的“定向棒”,点燃火管上的硝酸盐,使管内火药迅速燃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其飞向敌阵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枚火药火箭。

3造纸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之一。

大约3500年前的商朝,中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春秋时期,龟甲、兽骨被竹片、木屑代替,称为竹简、木简。甲骨文和竹简都很重。战国时期,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随身带了五本书和简牍,于是有了学富五车的典故。西汉时,宫廷贵族中,用丝绸或棉纸书写。蚕丝是蚕丝的总称。在丝绸上写字,很容易写。它不仅比竹简多得多,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价格昂贵,只有少数皇家贵族才能使用。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早期,纸就已经出现了。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作丝织水晶经验的基础上,以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为原料,发明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使纸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在7世纪通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传入日本。它在8世纪中叶传播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直到公元12世纪,欧洲才开始效仿中国,建立工厂造纸。

4印刷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始于隋代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术,由蒙古人传到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现代人类文明的先驱,为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雕版印刷就是用刀在一块木头上刻出一个凸出的反写,然后上墨印在纸上。每印一本新书,板子都要从头刻,非常慢。刻错了就要重新刻,辛苦可想而知。

公元1004年至1048年间,北宋刻家毕升用细而粘的泥土做成长方形的长柱,上面刻上字,放入窑中用力烧制,形成活字。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把字按顺序排好,放在铁架上做成印刷板,再放在火上加热压平,就可以印刷了。打印后取下活字,下次再用。

这种印刷方法虽然原始简单,但和现代印刷术的原理是一样的,让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后来元代著名的农学家、机械师王镇发明了适合汉字复杂特点的木制活字和比较简单的转盘排版法,后来又发明了金属活字,改进了活字印刷。唐朝的印刷版画传到了日本。8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达拉尼经”,随后流传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阿联酋和东欧。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造建筑,毕升开创的活字印刷术传遍了欧洲。

查看所有11答案。

指南针炒股软件,2020官方免费下载。

免费下载官方正版指南针炒股软件,高效选股3分,盘中交易提示,免费下载专业炒股软件;a股上市公司,股票代码300803,证券期货业务授权许可机构,二级数据服务商。

北京北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告?

手机炒股用的是大智慧APP,官方免费下载。

2020款智能移动股票app全面升级,操作界面简单便捷。自动时刻保持闭市,过滤大单,监控买卖队列,把握关键机会。行情升级帮助决策,官网免费下载。

上海大智慧广告有限公司?

所有相关问题

四大发明的故事?"

四大发明:指南针是一种简单的定向工具。原名新浪。主要部件是可以在轴上自由旋转的磁针(俗称磁铁)。磁针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南极,这个性质可以用来辨别方向。它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游和军事。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杰出发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丝织的国家。古人用上等的蚕茧吐丝,用剩下的恶茧和病茧经过漂白制成丝绵。漂浮后,垫子上会留下一些残留的絮状物。当牙线次数较多时,垫上残留的牙线会堆积成纤维片,晾干后即可剥离,可用于书写。这种絮体的副产品数量少,古书中称之为“何琪”或“方絮”。由此可见,中国造纸术的起源与丝绵有关。火药是一种黑色或棕色炸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经机械混合制成。一开始是做成粉末,后来一般做成大小不一的颗粒,用于不同的用途。在无烟火药被采用之前,它一直被用作唯一的军用推进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作单字的正反字符图案,然后根据原稿选取单字,排列在字模盘中,上墨,印刷后再去掉字体,以便下次排版时再次使用。北宋时期(1041-1048),中国的毕升(?-约1051)活字印刷术用泥活字的发明标志着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

47浏览23902016-12-02

古代四大发明的故事

1指南针在指南针发明之前,人类经常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是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给人类的航行指明了方向。中国在北宋发明了两种人工磁化的方法:一种是沈括所说的用天然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另一种是利用地球磁场磁化钢铁。人们把一根磁化的钢针穿过几根灯心草,放在一个盛满水的碗里,这样钢针就能浮在水面上,为船只指明方向。这是世界上最早指出方向的仪器——指南针。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因为它是由硝石、硫磺和木炭混合而成,而且当时人们把这三样东西当作药物来治病,所以取名“火药”,意为“火药”。三国时期,一位聪明的技师马俊,用纸包火药,做出了娱乐用的“爆炸头仗”,开创了火药的应用。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人们用投石机点燃火药包,扔出去烧死敌人。这是最原始的火炮。后来,人们在箭杆头部附近包裹球形火药,点燃导火索。后来,他们用弓箭射火药,烧死敌人。还有火药,毒药,加上一些浸出,桐油等。,捣碎在一起做成毒球。点燃后用弓箭射死敌人,成了“万人敌”。宋代时,人们将火药装入竹筒中,在火药背后绑上微小的“定向棒”,点燃火管上的硝酸盐,使管内火药迅速燃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其飞向敌阵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枚火药火箭。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之一。大约3500年前的商朝,中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春秋时期,龟甲、兽骨被竹片、木屑代替,称为竹简、木简。甲骨文和竹简都很重。战国时期,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随身带了五本书和简牍,于是有了学富五车的典故。西汉时,宫廷贵族中,用丝绸或棉纸书写。蚕丝是蚕丝的总称。在丝绸上写字,很容易写。它不仅比竹简多得多,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价格昂贵,只有少数皇家贵族才能使用。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早期,纸就已经出现了。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作丝织水晶经验的基础上,以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为原料,发明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使纸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造纸术在7世纪通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传入日本。它在8世纪中叶传播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直到公元12世纪,欧洲才开始效仿中国,建立工厂造纸。印刷术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始于隋代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术,由蒙古人传到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现代人类文明的先驱,为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交流创造了条件。雕版印刷就是用刀在一块木头上刻出一个凸出的反写,然后上墨印在纸上。每印一本新书,板子都要从头刻,非常慢。刻错了就要重新刻,辛苦可想而知。公元1004年至1048年间,北宋刻家毕升用细而粘的泥土做成长方形的长柱,上面刻上字,放入窑中用力烧制,形成活字。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把字按顺序排好,放在铁架上做成印刷板,再放在火上加热压平,就可以印刷了。打印后取下活字,下次再用。这种印刷方法虽然原始简单,但和现代印刷术的原理是一样的,让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来元代著名的农学家、机械师王镇发明了适合汉字复杂特点的木制活字和比较简单的转盘排版法,后来又发明了金属活字,改进了活字印刷。唐朝的印刷版画传到了日本。8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达拉尼经”,随后流传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阿联酋和东欧。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造建筑,毕升开创的活字印刷术传遍了欧洲。

57浏览6372016-12-11

与中国四大发明相关的故事很短。

中国是第一个发现磁铁的手指极性并将其用于制作指向仪器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发明了一种叫“司南”的磁铁导向仪器。最迟在11世纪中叶之前,指南针已经出现。风水书《津原总录》中有一段关于确定方位的话,写于1041。经过分析,已经使用了指南针,找到了地球的磁角。最早对指南针有明确描述的文献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写的《孟茜笔谈》(大约写于1090)。书中写道:“方家以磁石磨针可导,但常略东,不全南。”明确指出指南针是方嘉(风水先生)发明的,是用磁铁研磨针锋的人工磁化方法制成的,地球的磁偏角使其向东漂移。印刷术被称为“文明之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代印刷可分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雕版印刷最早出现,活字印刷是在探索和改进雕版印刷的过程中发明的。雕版印刷出现在7世纪上半叶的唐朝初期。直到本世纪初,雕版印刷一直是中国文献和书籍的主要印刷方式。在1000多年的历程中,雕版印刷不断发展和完善。雕板除了木头,还有石板和铜板。除了单色印刷,还有彩色套印;印刷产品从早期的单页图形、小书发展到大型书籍的印刷。北宋庆年间(104L-1048),民间发明家毕升终于创造出泥活字,并成功印刷。元初,科学家王镇发明了木制活字印刷术,并改进了活字印刷。夹住每一行字,写满后再用锯末塞住,省去了毕升固定和拆字的不便。关于造纸术的发明,人们往往认为造纸术是蔡在105年以前发明的。但近几十年来,很多考古发掘都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最早的是西汉初年,这说明中国在蔡伦之前100多年就已经有了以麻为原料的纸,大大推进了造纸术的发明。蔡伦虽然不是造纸术的最初发明者,但他开发了新的造纸原料,利用树皮和废弃的麻布、渔网造纸,并改进了造纸工艺,生产出适合书写的优质纸张(称为“蔡侯纸”),使纸迅速传播开来。他的伟大成就仍然值得称赞。火药的发明应该归功于炼金术士,它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酝酿过程。在古代炼金术士的炼丹活动中,硫磺和硝酸盐是常用药物。硫磺被认为是“能使金、银、铜、铁转变的奇迹”,硝石被认为是“久服轻身”,它们的可燃性也被炼金术士在提炼活动中所认可。到了9世纪的唐朝中期,炼金术士甚至发现,将硫磺、硝酸盐和碳混合在一起加热会导致爆燃,引发火灾,灼伤人的手和脸,烧毁房屋。因此,人们把由硫磺、硝酸盐和碳为主要成分制成的药物称为火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火工品开始应用于实践。

38浏览11602016-09-13

四大发明和短篇小说

四大发明-造纸是一个重要的化学过程。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传播和发展中做出的非常宝贵的贡献,也是中国化学史上的一大成就。在纸发明之前,甲骨文、竹简和丝绸是古代用来书写和记录的材料。但由于西汉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甲骨文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了书写工具的改进。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由丝绵制成的小纸片,因为考古学家于1933年在辛强的罗布淖尔发现了一张古代的纸。它是“大麻,白色,制成方形薄片,周围不完整,长约40厘米,宽100厘米。很粗糙不平整,纸面还有麻筋。然而,当封面最初被制成纸张时,大麻纤维和丝绵各有各的功能。如果作为造纸的原料,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很难迅速发展到满足文化生活对纸张的要求。在新的客观形势要求下,蔡伦的出现给造纸术带来了新的突破。《东汉观》第二卷有记载:“蔡伦有才,忠厚慎微,每次歇一歇,闭门谢客,自曝田地。佳能更胜一筹,打算用树皮、布、渔网当纸。元兴元年,皇帝能力好,自然不需要。天下咸称蔡侯纸。从上面可以看出,蔡伦用树皮、破布和渔网造纸。蔡伦之前虽然有纸,但是原料有限,蔡伦新原料的发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破布和渔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变成了废物,用作原料,对造纸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新原材料的使用必然会提出新技术的要求。但由于经典失传,实际操作一直缺乏记载,无从得知。但大概是先把一块布或网撕开或剪开,然后在水里泡很久,需要捣碎,才能做成浆。用树皮造纸更困难。后面除了初步的切、捣,中间还要煮、加石灰浆之类的腐熟促进剂。下图为中国古代造纸工程(压帘)和(干烘和火烘)。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顾名思义,就是(上火的药)。它的起源与炼丹术密切相关,是古代炼丹师在炼丹时不经意配制的。左图为元代青铜器。它是硫磺、硝石和木炭的混合物,前两项在汉代写成的中国第一部药理学经典(《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重要药材。甚至火药本身也被归类为药物。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火药能治疮癣、杀虫、祛湿、瘟疫。火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炼丹制药实践的结果,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朝末年,火药已经用于军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率军围攻张羽,郑坤部(带兵发动飞火,焚龙萨满,引壮士先登录城,急为棉被)。这里所说的(飞火)是指(火炮)和(火箭)。(火炮)就是把火药做成环形,点燃吊线,用投石机扔出去;(火箭)就是把粉球绑在箭下,点燃吊线,用弓射。到了宋代,纷争接连不断,加速了火药武器的发展。北魏政府建立了火药作坊,陆续制造出以燃烧性能为主的火药箭、火炮等武器,以及其他爆发力强(霹雳)和(霹雳)的武器。1259年,南威造了一把枪,以巨竹为枪管,内装火药。到了元代,又出现了青铜铸火制,称为(将军铜)。这些武器都是以火药的爆炸为动力,在斗争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右图为南威火枪。12和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随后传入希腊、欧洲乃至全世界。它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推动了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直到14世纪中叶,美国和法国才有火药和火器的使用记录。左图为北方火药箭。四大发明——印刷术印章、拓印、印染、雕版印刷印章在先秦时期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都是刻入反射,有阴阳之别。在纸出现之前,官方文件或信件写在竹简上。写好后用绳子绑起来,在结扎的地方放上粘稠的泥巴封住结子,把印章盖在泥巴上,就叫泥巴封。泥封是在泥上印刷,这在当时是一种保密的手段。纸出现后,泥印演变为纸印,盖在几个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据记载,北齐时期(公元550~577年)有人制作了一种用于加盖公文的大印章,很像一种小刻本。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铜印。晋代著名方士葛洪(公元284-363年)在《抱朴子》一书中提到,道教曾用四寸见方(13.5×13.5),大木印120字。这已经是一个小街区了。佛教徒为了让佛经更加生动,常常在佛经的卷首印上佛像。这种手工雕版印刷比手绘方便多了。碑刻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石雕的发明历史悠久。唐初陕西凤翔发现十面石鼓。它们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秦的石雕。秦始皇出巡,七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东汉以后,石碑盛行。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石碑,共20.9万字,每部刻在46块高650的石碑上。用了8年,全部刻好。成为当时学者的经典。很多人竞相抄袭。后来,尤其是魏晋六朝时期,一些人趁人不备或无人看管,将经书印在纸上自用或出售。结果广为流传。古人发现,在石碑上覆盖一张稍湿的纸,用软槌轻敲,使纸落入石碑的凹部。纸干了以后,用棉花包好,蘸上墨水,在纸上轻轻一敲,纸上就留下了和石碑一模一样的黑白大字。这种方法比手工抄写更简单可靠。于是拓印出现了。摩擦是印刷技术的重要条件之一。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印染就是把图案刻在木板上,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刷版分为浮雕版和镂空版两种。1972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两件印纱(公元前165年左右)是用雕版印刷的。这项技术可能早于秦汉,但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纸发明以后,这种技术可能用在印刷上,只要把布变成纸,染料变成墨水,印出来的东西就成了雕版印刷。在敦煌的石室里,有唐代印着凸盘和镂空盘的佛像。篆刻、拓印、印染技术相互启发、相互交融,加上我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雕版印刷技术应运而生。指南针战国时期,我国人民用磁铁创造了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做“司南”。“新浪”的意思是向导。新浪的外形和现在的指南针完全不一样。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勺子的形状制作的,很像我们现在用的勺子。新浪是怎么做出来的?古籍中缺乏详细的记载,也没有留下实物,我们无从得知它的确切形状。据专家考证,司南即将整块天然磁铁打磨成勺子形状,将其S极打磨成长柄,使重心落在圆润光滑的底部中间。摩擦是印刷技术的重要条件之一。

浏览75472017-09-02

中国四大发明的起源

造纸早在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蔡伦发明“蔡侯纸”之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纸的雏形。中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的纸,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纸。此外,在新疆罗布泊和Xi灞桥也出土了西汉古纸。但是这些纸比较粗糙,原料是大麻或者丝绵。东汉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总结和改进了西汉以来的造纸技术,以树皮、破布、麻头、渔网为原料,结合沤制、捣制、抄制的一整套工艺,创制了一种植物纤维纸,称为“蔡侯纸”。从那时起,纸逐渐取代了竹筒和丝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造纸术在7世纪初(隋末唐初)开始向东传播到朝鲜和日本。在8世纪,它被引入撒马尔罕,后来的阿拉伯,然后是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革和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从14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的很多城市都建起了造纸厂,成为造纸术在欧洲传播的重要基地,之后又传到了德国和英国。16世纪传入俄罗斯和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它在19世纪被引入加拿大。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大大降低了文字的载体成本,实现了知识在平民中的普及,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造纸术的发明不仅是造书材料的巨大变革,在人类文明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火药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发达的冶炼技术密切相关。在冶炼金属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接触和熟悉许多矿物的性质,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开始,有人将冶金技术应用于提炼矿物药,梦想提炼长生不老药,也有人想从矿物中提炼金银。虽然没有生产出长生不老药或金银,但炼金术士发现硝石、硫磺和含碳物质在一起加热时会发生剧烈反应。在爆炸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硝石、硫磺和木炭会按照一定的比例制成炸药粉。火药发明的确切时间无法考证,但根据资料可以推断,火药发明的时间应该在唐朝之前(618 ~ 907)。因为这种粉末的颜色是黑色的,所以叫“黑粉”。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是飞火或火箭。宋元时期(960 ~ 1368),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出现了许多火药武器,主要有火箭、火铳、火枪、火炮等。明朝时期(1368 ~ 1644)有齿轮控制的触发雷和线香控制的定时雷。元朝时期(1279 ~ 1368),火药传到欧洲,引起了武器制造和战略战术的一系列重要变化,对欧洲的社会经济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指南针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人们在寻找铁矿时就发现了磁铁,并知道了它们的特殊性质。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人们开始用磁铁制作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司南。司南被做成勺子形状。使用时,把它放在一个光滑水平的底盘中间,用手移动它的手柄使它转动。当它停止时,手柄指向南方,嘴指向北方。北宋初(960-1127),人们发现了人工磁化法,用天然磁铁摩擦钢针制成磁针。这种磁化的钢针官方称为指南针(因为磁针的轴线受地球磁极影响,地磁轴与地球自转轴的夹角大于11度,所以磁针指示的南北方向实际上是地球磁极的南北方向)。制作指南针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放在碗边上,有的放在指甲上,有的用线挂在空中。但更精确的指南针是把磁针安装在刻有方向的指南针上,所以指南针也叫指南针。宋代(960-1279)以及后来的船只上安装了指南针。12年底,指南针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线提供了重要条件。雕版印刷——公元3世纪的晋代(公元265-420年),随着纸和墨的出现,印章开始流行。在公元4世纪的东晋时期,石碑拓片得到了发展。它把印章和拓片结合起来,然后把印章展开成版面,蘸上墨汁,以拓片的方式把纸平铺在版面上进行印刷,这就是雕版印刷的雏形。大约公元7世纪初,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诞生于唐代(公元618 ~ 907)。雕版印刷需要按照要求的规格在纸上写下字,然后贴在打磨好的木板上,再根据字用阳语把字反刻出来,这样就制成了雕版。然后,在盘子上涂上墨水,铺上纸张,用棕色的毛笔印刷,再揭开纸张,就成了印刷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一旦雕刻完成并印刷出来,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优势。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是发现于敦煌的公元868年印制的唐代雕版《金刚经》及其印刷技术。

312浏览90112017-10-12。

3条评论

花落随风飞5

泰昌鼎

热心网友3

好吧(?▽?)

热心网友赞

好的

评论两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