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视剧里日本人口误打自己耳光?
1944年6月,为了更好地处理太平洋战争后的战后日本问题,美国政府委托哥大人类学系助理教授鲁思·本尼迪克特进行一项关于日本社会文化的研究项目,希望更好地了解日本的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因为战争,本尼迪克特不能亲自访问日本,但通过采访日本战俘和日裔美国人,甚至研究日本电影、录像和书籍,她写出了名作《菊与刀》,日后名扬海内外。
《菊与刀》虽然后来受到人类学家的批判,但它确实提出了日本民族性格的两个特点,非常矛盾但又统一:爱美而尚武,彬彬有礼而好斗,喜新厌旧而倔强,顺从而不羁——就像日本人喜爱的菊与刀一样。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经历了很长一段崇洋媚外的历史,先是德国,然后是美国。在此期间,古典音乐作为西方文明的核心部分,在日本生根发芽。如今,日本的钢琴家、小提琴家和指挥家在世界乐坛上获得了一席之地,日本人民对古典音乐的理解、热情和热爱甚至远远超过了许多西方国家的听众。
这一点在日本影视剧中也有所体现,不管是什么题材(穿越时空关于爱情,还是对社会现象的告白),不管是什么类型(商业片《偷钥匙的人》,还是文艺片《葬礼师》),不管是什么类别(不管是真人电影,还是二次元动画甚至是广告),更何况电影是以古典音乐为基础的。有趣的是,在这些配有古典音乐乐谱的作品中,日本人对巴赫的热爱近乎痴迷。无论是浪漫还是冷酷,唯美还是残酷,秩序还是混乱,我们总能在那些充满“菊与刀”的对立中慢慢听到巴赫音乐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