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历史、地理、风土人情

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

它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蜀汉学者关羽的故乡。它位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处于黄河金三角经济圈的黄金位置。北临吕梁山,东临中条山,西接晋城,南、西隔黄河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接壤。

全市辖1个区,2个市,10个县,146个乡镇(办事处),3338个行政村。

全市农村人口351万人,占比71%。

全市耕地总面积877.3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15亩。

它是2006年中央电视台十大魅力城市之一。

运城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大约654.38+0.8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蒲坂、舜都、安邑、、夏,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都在这里。

春秋时属晋国,于公元前669年建都于江(今江县)。

汉、赵、魏分晋后,运城属魏。当时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夏郡禹王城一带)。

秦始皇统一中国,设36郡。运城属河东郡,辖安邑。

此后两千多年,频繁修建,但一直习惯称这一带为“河东”。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运城社。

1954年,运城、临汾并入晋南地区。

1970,撤销津南地区,重新设立运城地区。

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撤运城地区设立运城市。

运城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文化灿烂。

春秋时期的著名商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况、兵家廉颇,三国时期的著名关羽,西晋时期的科学家裴秀,隋代的教育家王统,初唐时期的文学家王绩、王波、王维,中唐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北宋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光,元代的戏剧家关汉卿,

还有文西裴氏家族,出过59位宰相,历史上被称为“会武会诸侯之人”。

全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有文物旅游景点1600余处,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2处。

闻名中外的有解州关帝庙、武祖庙、四大名楼之一的永济鹳雀楼、芮城永乐宫、西厢记发生地永济普救寺、中国祭祀圣地万荣后土庙、死亡之海郓城盐湖、盐湖舜帝陵、黄河铁牛、夏县万荣秋枫塔等。

运城是传统农业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日照充足。

年均降雨量525mm,日照2350小时,气温13摄氏度,无霜期212天,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历史上,“嫘祖养蚕”、“后稷丰收”、“顺李庚山”等与农业有关的美丽传说,都发生在这里。

四五千年前,河东先民就已经掌握了种植高粱的技术,开中国之先河。

3000多年前,劳动人民在黄河和汾河流域建立了农业据点。

春秋末期,由于农业和人口的发达,在这里的汾河流域兴起了名城江州(今新疆)。

新中国成立后,运城一直是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小麦、棉花基地。

13个县(市、区)中,11曾被列为山西省商品粮基地县,其中6个被认定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2个被列为国家商品棉基地县,曾被称为“山西的乌克兰”。

近年来,坚持科技调产,形成了果、畜、菜、粮、棉五大主导产业,粮食与经济的比例由过去的8: 2调整到5: 5。

仅苹果就达300多万亩,是全国优质水果基地之一。

龙头企业发展到232家,32家初具规模,带动全市22万农民从事产业化经营。

粟海、钟敏和新疆蔬菜产业集团已进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全市十大名优农产品为:小麦、棉花、苹果、稷山大枣、王国酥梨、绛县山楂、周浦柿子、临晋酱玉瓜、万荣黄牛、黄河鲤鱼。一批优质农产品进入资本和国际市场。

运城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西省的新型工业基地。

有中国最大的无机盐化工基地南风集团、装备规模世界第一的运城制版集团、亚洲最大的铝工业基地山西铝厂、中国第二大铜冶炼基地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铁道部龙头企业永济电机厂等大型企业。

近年来,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六大产业群。

即:铝、电料合资等冶金产业群,钢铁、镁产业群,日用化工、煤化工、医药产业群,机械、精密铸造产业群,新材料、玻璃器皿产业群,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群。

培育了海鑫、阳光、通达、振兴、钟敏、粟海、龙门、南丰、冠铝、制版、亚宝、丰喜等一批年产值65438亿元、30亿元、5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

海鑫、阳光、通达、振兴、苏海、龙门等6家民营企业进入中国500强,海鑫集团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纳税第一大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