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萍羌寨的主要景点

陶萍羌寨似乎浓缩了羌人几千年的历史。在陶萍羌族村,羌族人民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生活习惯,从田间摘苹果的孩子到门前穿着整齐民族服装的老人,从编织羌绣的妇女到喝青稞酒的彪汉,都呈现出一种田园般的生活境界。

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是“山祭会”(又称转山会)和“羌年会”(又称羌历年),分别在春季和秋季举行。其实,春祭秋酬是一种农耕活动,但它总是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折射着古老神秘文化的光辉。村里巨大的瞭望塔挺拔而立,在村里比肩而立,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建筑形式有四角、六角、八角,有土、石、麻、木,有的只用土木。寨子是石塔和居民楼的综合体,由片石和黄泥构成的坚固性在经历了无数次地震后依然完好无损。墙间的隧道又深又神秘。因为房子建在一些隧道上,有无数的暗道,就像步入了历史的迷宫。

施工时不出图,不计算,不挂线。全手工打造,结构对称,棱角突兀,雄伟牢固,精致独特。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观,令人叹为观止,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考察。

陶萍羌寨是一座传统古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建有八个以高塔为中心的放射状出入口。和8个出入口用13隧道编织成四通八达的路网。村里的人可以自由进出,而外人就像八个迷宫,除非有村里人的指引,否则是过不去的。村里的地面下,已经挖了很多引水涵洞,上面铺着石板和土,每隔一定距离留有可移动的石板,可以打开取水。这些运河既方便又保密,编织成一个水网,流经村里的各个塔楼,为战时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陶萍神奇的路网、水网、屋顶构成了羌寨三种立体交叉的路网和防御体系,这也是陶萍羌寨建筑的奇特之处。

将高大的石塔和住宅建筑结合在一起的建筑群。这座寨子里最古老的建筑是两千年前用黄泥和片石建成的,集数学、几何、力学于一体,展现了历史上古羌族的辉煌。

瞭望塔是整个寨子的标志性建筑,现在只剩下两栋,一栋是陈世明家的住所,另一栋矗立在寨子对面的河堤上。瞭望塔共分9层,高约30米。每层楼的四面都有射击窗,顶楼的钟孔是用来传递消息的。

羌族建筑,就近取材,利用附近山中的土、石等资源,先在选定的地面上挖一条深约一至两米的方形壕沟,并在壕沟中选取大块的石头建造地基。宽约三尺,然后用准备好的黄泥作浆来粘片石。石墙自下而上逐渐变薄,一步步变小。石墙重心略向室内倾斜,形成向心力,相互挤压牢固稳定。屋顶的结构层次从下到上依次是主梁、筏板、单板层、竹竿和黄刺。棕耙,具有民族特色。

陶萍羌寨因其典型的羌族建筑和复杂的道路结构而被称为“东方神秘城堡”,是世界上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和艺术的活化石。羌笛,中国一种古老的单簧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四川北部阿坝藏族自治州羌族聚居区。羌地两管的孔数(以前是五孔,现在大多是六孔)是用当地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的。竹节长,管子细,两根管子用铁丝并排连接。寿长13 ~ 19 cm,管口直径约2 cm,笛管上端配有长4 cm的竹吹口。吹口正面用刀压平,在上端约3厘米处用刀切下一片薄片作为簧片。主要用于独奏,古代曲牌有十余种。音乐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是传达羌族人民的向往。羌笛竖吹,两管发出同一个音高,音色清脆高亢,有一种悲凉感。为什么强弟要责怪杨柳?春风是其表现力的最好写照,所以最适合独奏,也可以伴唱歌舞。

羌笛和笛子很不一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东汉马融的《笛赋》从近代羌族开始,羌人伐竹未果,伐竹之声相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羌笛在汉代就已经在甘肃、四川等地流传,可以推断当时的羌笛是一种双管四孔的羌笛。羌笛是唐代边塞中常见的乐器,在唐代边塞诗中也经常出现。值得一提的是,羌笛并没有出现在唐代的十首乐曲中。可见,羌笛在唐代只是边塞见到的乐器,并没有在唐代正式进入宫廷或军队。它只是少数民族或军队士兵用来自娱自乐的乐器。

唐、宋、元、明五代文人的诗词中常有羌笛的记载。现在,在四川毛文羌族自治县和黑水县周边的羌族地区,你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带有唐宋遗风的乐器。它们是由两根长度相同的油竹制成的。这些管子被切成方柱并绑在一起。在每根管子的上端都有一个带竹竿的吹管,垂直吹。规格为17 cm和19 cm。音色高,略带伤感。也是男生向女生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

赤布苏、沙坝地区的羌族,是秦汉战争年代,由南迁的羌人从西域带来的。据史料记载,西汉以前,羌笛表面有四个孔,公元1世纪,一位名叫方静的乐师加了一个高音孔,使之成为五孔。东汉马融曾在《笛赋》中记载现代双笛始于羌。到了现代,羌笛变成了六孔。可以推断,羌族至少存在了两千年。

现代的羌笛是用当地的油竹(竹节长,管身细)制成的。选取两根直径和长度相同的竹筒,将竹筒鞘切去形成一个方柱(两根竹筒的部分相邻鞘被压扁),在头、中、尾用细铁丝扎紧。管的长度为13-19 cm,有五六个压孔(孔间距相同)。管子上端装有竹笛(前端削平,刻有簧舌朝上)。

演奏时口含双簧,用食、中指、无名指按压孔。范围c1-c2。音色清脆明亮,略带忧伤感。羌笛的声音常常给人一种虚幻而动人的感觉,羌族人常用它来表达喜怒哀乐的情绪。经常播放的歌曲有《折柳诗》《思想乐》《沙龙乐》等。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羌笛的表演和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