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范畴的象征

一、唯物史观成立的标志是什么?中国理论界有一种公认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在65438年6月+0859年10月为其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写的序言中,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经典表述。

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准确。笔者认为,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有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

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原理的规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在这部巨著中,马、恩深刻地分析和批判了以费尔巴哈、鲍威尔、斯泰纳为代表的各种唯心史观,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这部巨著在其第一卷《对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斯泰纳为代表的近代德国哲学的批判》中,在第一章《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对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讨论第一个问题时作了经典表述,即“一、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了便于分析研究,在此,引用《形态学》中唯物史观的近1000字表述如下:“这种历史观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中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理解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交往形式,即不同阶段的市民社会,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我们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阐明各种理论产品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从市民社会的角度出发,并在此基础上追溯它们的生产过程。

当然,通过这样做,可以完整地描述整个过程(从而可以描述该过程的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历史观不同于唯心史观。而不是在每个时代寻找某一个范畴,总是站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的角度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的角度解释观念性的东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都不能被精神批判所消灭,也不能被融化为‘自我意识’或变成‘幽灵’、‘怪影’和’。历史、宗教、哲学和其他任何理论的动力都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像“精神生于精神”那样融进“自我意识”。历史的每个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和一定的生产力总和。历史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遇到了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环境。这些生产力、资金、环境虽然被新生代改变了,但另一方面也是事先约定好的。因此,这一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每一个人、每一代人作为现成的东西所承担的生产力、资本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就是哲学家所想象的‘实体’和‘人性’的现实基础,也是他们所神化和对抗的东西。这个基础虽然被以‘自我意识’和‘唯一’出现的哲学家所抵制,但对人的发展没有任何作用和影响。每一代人所面临的生活状况,也决定了历史上周期性重复的革命冲击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一切现存事物的基础:如果这些进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尚不具备,也就是说,一方面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没有一定的不仅反抗旧社会, 而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和旧社会赖以存在的“全部活动”的革命群众,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那样,尽管这种变革的思想被表达了成千上万次,但它对实际发展却没有任何意义。

”[1]从上面的引文中,我们不难理解,这段话中的一些词语虽然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哲学术语,但却清晰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社会革命和人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通过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形态学上的上述表述,我们可以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起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它历史发展的起点在哪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观点完全不同。

唯心主义把头脑中产生的范畴和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起点,唯物主义把人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的起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起点,直接影响到我们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们说唯心史观是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对社会有机体普遍性的理论表征。原因在于对历史发展起点的不同理解。因此,马、恩对此特别重视,并在他们的唯物史观表述中首次明确指出社会历史的考察应该是“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