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汝南现在在哪里?
汝南主要指禹州的豫南,在九洲之中,汝南居禹州,故称“在天”。自春秋战国时期建立,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从秦汉到明清,汝南一直是郡、州、军、府,是一个四通八达的汇聚之地。辖7个镇,13个乡,281个村(居)委会,总人口78万,总面积1470平方公里。有时也指晋朝378年改江夏县的汝南县(今武汉市江夏区)。后来隋朝将汝南县改为江夏县后,江夏县的名称一直保持不变,直到清朝灭亡。汝南历史沿革汝南位于淮北平原,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她的称谓随着朝代的更替而频繁变化。汉高祖设汝南郡,当时已经是贯穿中原南北的水陆枢纽。公元317年,上蔡县令府迁于此,称“吊城”。《水经注》有云:河水弯弯自东向西,三面环城。若形垂下,则称悬城。东晋艺兮十四年(公元418),汝南县迁至此。南北朝时,刘设州,后周设总经理室。隋仍由汝南郡管辖,汝阳郡设在县城,挂城改为钦州。唐,“初置州,宝应由讳改蔡州”。宋设“怀康军”,金设“镇南军”,曾建宫。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由于汝河上游源头的水被切断,经盐城流入颍河,汝南水患大为减少,百姓得到些许安宁,于是改蔡州为汝宁府,为河南八省之一。明英宗朱迪把四个儿子分封到汝宁府,称为崇汪壮,并传给第十一世。清朝时,民国三年废府,汝阳县改为汝南县,为河南省第八行政区专员公署所在地。解放初期,还成立了专门机构。近两千年来,她一直是豫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如果说中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汝南就是这个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美丽的风景,众多的古迹,为中州大地增添了耀眼的光芒!自古数千年沧桑,汝南一直处于“失山,制敌”的险境,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450年,奠定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刘崧与北魏之战中止。公元317年,李入朝,乘夜生擒武元吉,结束了唐末之乱。公元1234年宋与蒙古联军灭金之战和公元1601年李自成王汝宁府之战都发生在这里。以下指河南汝南:汝南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风景秀丽,资源丰富,区位优越。西临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祝新(驻马店-新蔡)、龚开(开封-龚家棚)两条省道在县城交汇,形成一个大“X”字形交通框架,构成了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独特地理优势。经过多年发展,地方铁路横贯全境,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全县20个乡镇全部通了国内国际直拨电话、移动通信和全国联网。全县电力总容量10470万千瓦,能源充足。汝南素有豫南“粮油米之乡”的美誉,被国家定为粮食生产基地县、油料生产基地县、生猪出口基地县、优质小麦基地县和农业综合开发县,先后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产油百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示范县”等称号汝南蔬菜批发市场是农业部定点,年交易额8亿多元,辐射半径500多公里。润安产业起步早,各类企业近200家,乡镇企业14735家,主要产品2000多种,其中20多种产品获省部级优质产品奖,35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个项目获国家专利。汝南商贸活跃发达,全县外贸货源达4亿多元。出口产品主要包括粮食、食品、轻工、工艺品、纺织、机械、土特产、畜产品、蔬菜等200多个品种,出口到美国、日本、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汝南文化灿烂,文物众多,文化遗址280多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被国务院批准为开放县,被省政府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有全国最大的平原人工水库——素雅湖,碧波荡漾,风景如画;有亚洲最大的寺庙——南海禅寺,庙宇雄伟,林宫辉煌。有世界上最小的山——天钟山。这座山不高,但却是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也是中国古地理中心,查时间的地方。这里也是举世闻名的爱情传奇朱良故事的发源地——朱良的故乡,感人至深,源远流长;还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题写的“天中山”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