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巢湖有哪些传说?

相传古代巢湖是一个州。有一年大旱,小白龙私自降雨消旱,打破了教条,被打得落花流水,被灼救。为了报答焦老的救命之恩,小白龙告诉皇帝自己将被困在巢州,焦老及时告诉了巢州的百姓,于是大家得救了。

然而,焦老母女俩因为告诉邻居而耽误了逃生的机会,被陶涛洪水吞没。后人景仰焦老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于是把被困的湖命名为“焦虎”,把湖中的山命名为“老山”。

扩展数据:

巢湖盆地的地质构造单元位于塔里木-中朝板块和华南-东南亚板块的交汇处。这两个板块在约654.38+0.95亿年前的三叠纪末印支运动中汇聚,形成了现代安徽大陆。

巢湖流域就在这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印支运动后的燕山运动期间,巢湖盆地在整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1.96 ~ 0.8亿年间以垂直断陷为特征。

从安徽省西边界到巢湖沉积了厚达几千米的侏罗纪白垩纪地层。喜马拉雅期开始第三纪,巢湖地区进一步断裂,沿着一组东北走向的断层和断层,另一组西北走向的断层。

大别山北麓的流水就堵在这里。形成一个裂谷湖。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500-350万年前),湖泊面积比较大。

从晚更新世到全新世,大约654.38+0.5万年前到现在,大量的泥沙不断流入湖中,湖面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形成了现代的巢湖。

历史上,巢湖四面环山,绿树成荫,水清鱼虾满。巢湖是一个有河的浅水湖泊,有大面积的沼泽地和水生植物。

为洄游和半洄游鱼类提供了良好的产卵、繁殖和育肥场所,也为定居鱼类创造了适宜的栖息条件。因此,水产资源丰富,素有“日出争金”之称。

到90年代,流域内树木稀少,森林覆盖率仅为6.7%。林地增加了,但60%是幼林和疏林,采伐量大于生长量,木材蓄积量还在下降。

20年前水生植被覆盖率约为30%(1931),50年代初约为10 ~ 20%。1954年,大水湖区植被几乎完全被淹没。

60年代初约2万亩,其中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只是点状分布,数量很少。后来在1969洪水和“文革”中被人类活动破坏。

经1978统计,湖区植被仅4700亩,仅占湖区面积的0.4%。玉溪闸和巢湖闸分别建成1959和1960后,巢湖唯一的通江河道被人工切断,每年3-8月一般闭闸。

为了防止河水倒灌,现在是洄游鱼类的产卵期和长江鱼苗的汛期,河湖隔离,切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和长江鱼苗倒灌入湖的机会。

同时,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大大减少了巢湖鱼类群体的补充来源,导致鱼类区系组成发生变化,渔获产量急剧下降。

水闸建成后,草、鲢、鳙鱼的捕捞量大大减少,三钱鲲、鳊鱼、乌鱼、鲥鱼、鳗鱼等洄游鱼类濒临灭绝。水闸建成前,1952的“四大鱼”产量达到250万斤。

占总渔获量的31.3%,1.960年增至90%,1.963年锐减,仅占总渔获量的1.5%,1.980年大鱼总产量仅占总渔获量的20%。

由于土地面积的缩小和人口的增加,以及建国后长期的“以粮为纲”,沿湖农民为了获得足够的土地,自发地、有组织地扩大了围湖造地。

巢湖的人工围垦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原湖中有360多个天然支流和海湾,被历代开垦。仅清代沿湖围垦总面积就达62.8万亩。

建国后,仍有零星小块环湖造田。人工围滩破坏了水域的生态环境,改变了湖泊的自然形态。肥西县滨湖,庐江县北栅、同春。

巢湖市内的围垦区,如桂山、散兵、花塘等,过去是很好的湖泊、海湾,也是水生植物较多、饲料丰富的鱼类产卵场。围垦后,草滩遭到严重破坏。

百度百科-巢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