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是谁?管仲改革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主导?)

历史上对“春秋五霸”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齐桓公任命管仲为宰相,以促进国家统一,成为第一霸主。齐桓公于公元前685年即位。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由于率兵击退了戎族和氐族的进攻,又率领齐、鲁、宋等师打败了蔡、伐楚,阻止了楚军北进,他的威望大增。公元前651年,他与陈葵(今河南考城)订立盟约,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

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功能

1.周朝建立后,为了有效地统治新征服的地区,建立了分封制。

2.(内容)一方面,分封投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国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把同姓诸侯安插到地方各国,成为地方政治中心。

3、(角色)达到“封建亲戚,以屏周”的效果。周人创造的这种新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包围圈的控制,而且提高了王权地位,成为“天下”的共主。

重现

战国七雄是指东周战国时期(合称春秋战国)最强的七个诸侯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多次战争,大大减少了诸侯国的数量。到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前0年),最强大的七个诸侯国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

战斗太多了。

前期韩国灭郑,魏国灭中山(中山后来恢复祖国,最后被赵灭),中期秦国灭巴蜀,后期齐国灭宋,燕国为首的五国攻打齐国,只剩下齐国两个城市几乎灭绝,然后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至于七个交战国之间的战争导致的领土变化,那就太多了。

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

2.商鞅变法的背景:

①,形成两个对立的阶级。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普及和使用,开垦了大量荒地,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有财产出租,于是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

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废除旧贵族石清石鲁的特权,建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在各国掀起了政治改革运动。

(3)、国家对霸权的需要。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为了在霸权中处于有利地位,不被其他国家吞并,各国竞相对强兵这个富国进行改革。

(4)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秦孝公引进人才,改革计划强烈。于是商鞅受到重用。

3.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充实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4.商鞅变法的内容:

(1)、废矿区、露天建筑物。

(2)、重农抑商,重奖农织。

(3)、统一计量。

(4)、奖励军人,实行军人爵位制度。

(5)、实行十五户户籍坐法。

⑥废除石清士禄制度,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兵役制度。

⑦、实行县制。

⑧立秦法,焚诗写法。

⑨、强制实行一夫一妻制和小家庭政策。

5.商鞅变法的作用:

(1)经济上,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改变,废弃的矿场已经开发,土地私有制已经基本确立。

(2)政治上,旧的宗法制度受到冲击,瓦解,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完善,中央集权建设开始。

(3)军事上,奖励战功达到了的目的,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比较彻底的改革运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通过改革,秦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它增强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