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大迁徙:突破关东河
据史料记载,东征最早发生在清朝,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有几千万人逃到东北求生存,尤其是山东人。关东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直到元末明初,明朝大将徐达把北元开到现在的山海关。此后,关东泛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自清军入关以来,东北地区的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等大量入关定居,使得本已人烟稀少的东北地区更加人烟稀少。为了统治东北,从顺治时期就颁布了开荒令。从此,关内的人陆续进入东北,直到康熙年间废除垦荒令。虽然有少部分人陆续入关,但由于当时清政府的政策以及关区生活条件恶劣,仍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入。此后一直到清朝同治年间,政府只取缔了东北,东北三省的户籍人口也只有5000多人。
清末列强入侵,沙俄入侵中国东北,清政府意识到东北人口稀少的危机。此外,还有人口爆炸、土地分配不均、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清朝在外满洲被俄国占领后,1860年,黑龙江的特普金将军上奏朝廷,邀请东北地区开放,招人开垦土地,很快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山海关的汉人开始大量、正大光明地进入东北,山海关的大门对入侵者完全敞开。大批汉人开始渡松花江,很快就到了黑龙江边上。解禁前,到达东北的难民和灾民全部由县登记、安置和管理。到甲午战争爆发时,东北总人口已超过800万。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清政府发现了日本对东北的野心,俄国也图谋到松花江以北。就连刚刚更名为大韩帝国的朝鲜也有染指东北的野心。1897年,清政府决定彻底开放东北。于是,每年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汉族人进入东北,黑龙江的人口很快就超过了百万。汉族人口开始遍布东北。在吉林,清政府甚至把旗人的土地分给汉人耕种。当时的关东之旅分为干支和干支两条路。水路的终点是旅顺,水路路程短,但也有风险。如果风大浪大,就会掉到海里喂鱼。另外,当时日俄交战,可能算是海上炮灰。而且出行要坐船,太穷的人坐不起船。旱路是绕道山东到河北再到山海关。路途遥远,食物根本不够,不时有土匪抢劫。他们几乎靠一路乞讨为生。可能是客人死了。一年多了,大部分人都折在路上了。到了东北后,有的人做生意,有的人打工,有的人打工淘金。想在东北生存,就得努力,因为好工作都被抢走了。很多人很努力,很累,很拼命,希望能挣到钱,踏踏实实的生活。这些人大多是山东人,占当时东游人数的近70%。
到九一八事变时,东北总人口已超过3500万。说到去东方,就不得不说说山东人。从清初清政府发布《辽东垦荒令》到1860,东北部分开放的两百年间,山东人主要去东北。康熙末年辽东半岛的汉人都是山东移民和后裔,甚至山东人每年春天去辽东,冬天回山东。1860之前,山东是冒着被惩罚的危险去东北冒险的人数最多的地方。1860年,清政府禁绝东北后,中国出现了一股去东北的高潮。每年都有几十万山东人去东北,第一批到达黑龙江的就是山东人。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山东人大量到达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阻止了俄国吞并现在的东北。俄国撤出黑龙江南岸定居点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山东移民到达黑龙江。
从1860到1931的九一八事变,差不多有2000万汉族移民向东北迁移,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移民总数甚至超过了古代中国很多时期的人口,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