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古镇景观

铜坎农基位于苏州吴中区光复镇龟山南麓的夏杰。原名光复讲堂,建于梁朝天监二年(503),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这里曾是高僧讲学的地方,在唐代达到顶峰。因为庙里最初供奉的是青铜观音像,也叫青铜观音像。目前保存下来的建筑有大礼堂、西礼堂、庙桥、光复塔等。庙前跨河而建的庙桥,十分简陋。桥长16.1 m,宽3.05 m,两侧用五康石雕刻,雕有双龙珍珠,饰有万字。是宋朝的旧物。作为吴地最古老的寺庙,它、庙前宋代的石桥、殿顶的光复古塔、殿内廊墙上古色古香的碑刻,都成为苏州重要而珍贵的文物。

广福寺,原为私宅,是黄门侍郎(皇帝的侍从,传达圣旨的重要官员)。唐朝武则天年间(685-704),改为广福寺,香火十分盛。宋康定元年(1040)六月,一个村民从广福寺取土,挖出一尊铜观音像,随后赠送给广福寺。这在吴军各地引起轰动,那里信佛的人络绎不绝,人山人海。人们把光复寺改名为铜观音寺。现存的大雄宝殿和西殿几经废弃,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

现在光复铜雀台、光复寺塔、香花桥已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光复寺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光复镇桂山。建于梁代大同年间(535-546),本名佛塔。据说宝塔里原来有大坊广佛的华严经和广佛寺的创立者佛教高僧悟彻的佛塔。光复寺塔毁于唐会昌末年(846年)大火。咸通年间(860-874),铜观音寺方丈四处奔走,筹钱重建。塔檐毁于清代嘉庆年间的雷击火。后来屡遭破坏和修缮,早已退化。历经风雨侵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9苏州市政府投资改造保护。宝塔矗立在五龟山寺的顶部,四面七层,高27.95米。它的平面呈方形,是一座砖木混合结构的亭式宝塔。底楼西北有券门,二楼及以上四面有壶门,每层内墙左右各有佛龛,陈列49尊佛像。塔顶配有方形、圆形、八角形藻井。每层都有腰檐平座,简单朴素。塔的底部有一个走廊,每层都有一层,可以踩上去。这座塔外观古雅。由于位置恰当,加上周围的景色,颇有“不在画中而在画中”的意境。如果登上塔顶,可以看到天平和灵岩山仿佛近在咫尺。登塔远眺,山川峰峦连绵,东西湖交相辉映。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苏州学者、吴派创始人沈周多次登上光复寺塔,并写下《登光复塔》一诗,形象地描述了登塔之景:“山环水绕,农桑花开,美景真在画中。”末了,我深有感触:“我无家可归三年,我讨厌住在这里没有书。”香雪海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复镇灯尾山,是中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

项雪海阴康熙三十五年后,江苏巡抚罗松在崖壁上题写“项”二字,项从此名扬四海。甘龙六次南巡,每次必到香雪海赏梅,都有甘龙的诗碑。诗碑旁是著名的梅花亭,是近代吴中工匠、象山派传人姚所创。在半山腰上,有梅文馆,游客可以在那里品茶和李子,一个新的梅婷馆建在山顶上。还有其他摩崖石刻和泉水“梅泉”如“华光万青”、“无人管迎客”、“琼枝疏影”、“游子冷艳”、罗松的诗等。除了早春赏梅,每年6月中旬木荷大面积开放。木荷被称为森林守护者。因为不烧,所以全世界都把它作为火林,有观赏价值。掩映在梅花间的古闻梅轩、梅花亭,宛如漂浮在浩瀚雪海上的玉宇琼阁。人走在蜿蜒幽深的花道上,感觉“满山遍野都是花,不知远近。”登上梅花亭,可以看到满山遍野,雪海碧波荡漾,银波璀璨,蔚为壮观。

1986年香雪海被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因行政区划调整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邓维潭美

在广府,“登微访梅”早已成为习俗。登巍山种梅始于汉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被誉为“登天下第一”。梅花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入药食用,所以当地人都在从事种植梅花。宋孝廉、张承《探梅》诗中有“望千户,植梅如谷”的句子,“十里梅乡”就是当时真实情景的写照。康熙南巡写了“邓尉久负盛名,看梅花早春,花开彩树,相对欢喜”的诗。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江苏巡抚罗松来此赏梅,并作诗《雨中探元墓梅》,“香”名扬天下。乾隆皇帝六次访问登威谭梅,六次写诗,有皇家纪念碑和石刻为证。司徒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广福镇西部建朗村东南。是东汉光武帝大司徒邓禹的祠堂。又名古柏庵、白银社、白银精舍。司徒庙的建庙历史没有记载,无法考证。现在的寺庙是清末民初重建的。又名登威寺,寺内有四棵古柏,树龄近两千年。司徒寺现有两座寺庙和房屋,二十余间。布局是传统的庭院风格。前面是墙门,门前隔着一对石狮子,入口是山门和沿主轴的厅堂。两者之间隔着一个院子,两边是侧室,庙的左边是一个院子,种着著名的柏树,还有一个柏树观赏厅。大厅后面是四个著名的柏树花园。

1986年,司徒庙、古柏被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因行政区划调整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奇怪而古怪

据说苏州光复司徒寺的四棵2000年古柏是邓禹亲自栽种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四种古柏造型独特,姿态各异。虽然历经千百年的风霜雨雪,日日暴晒雷电的侵袭,但依然气势磅礴,宛如天然盆景,堪称世界奇观。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巡视江南,被这四棵古柏大大吸引,取名“清”、“奇”、“古”、“奇”。“清”人,主杆粗壮挺拔,且姿态稳重,枝叶苍翠英姿,给人一种清秀、明朗、充满活力的感觉。“奇怪”的人,树干像腰再剪成两截,一根垂到地上郁郁葱葱;另一根树枝钻到离它几米远的地里,又长出一根新枝,长成一棵新的古柏。真的是枯木出新枝,枯木逢春还挺有意思的;

“古”人,皮薄秃顶,古朴苍劲,体态庄严,纹理如百绳绕身,似龙绕身。给人一种粗犷老实的感觉。

“奇怪”的人,不知何时何地被闪电劈成了两截。一片落在地上生根发芽远离母亲的母亲,三部曲躺在地上,形似笔杆,又似龙在地上行走。另一块像个吊篮,躺在原地,像条龙昂着头,想在空中起飞。这真是一个奇怪的人!

清,奇,古,奇,尽管历经千百年的磨损,依然阴郁常青,显示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那种百折不挠,威武不屈的性格,给人的感觉就是充满希望,奋力拼搏。

文婧石雕

原地寺柏观殿一侧的碑廊里有两本佛经。一部是《楞严经》,简称《楞严经》。一部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金刚经》。

《楞严经》为吴门张茂德所刻,字迹匀称,刀法有力,至今仍十分清晰。石雕应该是送到涿州房山的。因为清军入关,河道枯竭,只好藏在伏下角村的石林寺。1976年,石林寺因年久失修倒塌,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将其移至司徒寺碑廊。《楞严经》是一部保存完好的明代石刻经。

1957年8月30日《楞严经》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神恩寺,全称天寿神恩寺。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广福轩墓东南,柴庄陵下,面向太湖。唐朝天宝年间,创建了神恩寺“天寿寺”。南宋宝祐年间,又建“神恩禅寺”,殿宇与殿宇并列。这里曾被改造成上下道场。元天顺元年(1328),少年主人阿吉巴赠“圣恩禅寺”匾额。天寿寺在郑铮初毁于大火,而神恩禅寺幸存下来。作为佛教南宗的发源地,康熙、乾隆、光复谭梅曾多次在此驻足。郑铮九年(1349),江南名僧丰丸禅师从杭州入吴,前往玄木山。由于丰丸的到来,信徒越来越多。明朝洪武九年(1376),修建观音阁及其大殿,圣恩寺初具规模。

大雄宝殿前有三棵巨柏,树龄一千八百多年。最粗的一条腰有5.2米,挺拔,呈活化石状。康熙皇帝的诗《宋风水月》是赋的诗《重登旧韵歌》。

正月初九是因陀罗(玉皇大帝)的生日,俗称“阿玛诺梅”。苏城有“禁食天空”的习俗。自康熙三十八年(1699)以来,圣恩寺的“斋戒法会”历史悠久,是一个“愿付者聚,观者堵”的日子。每年有3-5万人参加神恩寺的“斋戒日”仪式。光福镇经常车堵,神恩寺外人挤人。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初十,持续了三天,非常热闹。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众、游客和商贩都会聚集在这里。这里是佛教圣地,是祈福消灾、祈求平安吉祥的心愿,保留了许多民间艺术活动。

1986圣恩寺曾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因行政区划调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石碣寺位于苏州吴中区光复镇坛山,又称石碣精舍。该寺创建时无考,清初寂静禅师住于此。石碣寺民国时期的建筑有几十座,最初都是提供缅甸信众赠送的玉佛。院子里有几株芭蕉和一株紫藤,看起来很有书香门第。大厅不高,跟民居一样。门上方挂着“放大灯”字样。两边的寺庙现在是游客休息的地方。寺后山崖旁,有一泉,清澈甘甜,旱之不竭。禅师人生的“于六全”,就是“我”和“我”的意思。殿左侧有万峰台,明代赵焕光题写的“万峰台”据说是元代丰丸祖师的练兵之地。

舞台上有很多从清朝到民国的摩崖石刻。站在万峰台上,可以看到群山蜿蜒相向,太湖云帆上下起伏,七十二峰远离荔波,拥抱广府地区的青山绿水之美。在旧社会,这是邓谭薇梅的必看之地。

石神庵于1986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因行政区划原因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