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谁,有哪些特质可以借鉴?

玄奘

可以学习的品质:

玄奘是研究中国传统佛教成就最大的学者之一,也是传承印度正统佛教的大师。他不顾艰难困苦,千里迢迢到天竺、万里寻佛,收集大量佛教典籍,翻译讲学,撰写了《大唐西域记》,不仅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朝鲜文化、日本文化)的发展,也为东亚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中外翻译家对典籍翻译各有贡献,但总体上玄奘的成就在他们之上。印度佛教,从弥勒佛、左雾、秦时,到陈那、护法、戒贤等人,一直分为佛教、佛学、佛学、瑜伽五大分支。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和学习的作用。

真诚的学习

玄奘法师出家后,在各地参观学习佛教大乘经。因为当时传入中国的经典是有限的,不完整的,而且很多老师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所以觉得众说纷纭,无法解决。因此,为了“一目了然”地看到佛教的真相,寻求佛教的真理,他们决定西行求佛。虽然没有得到唐太宗的批准,但他们还是偷偷逃出了国门,冒险寻求真理。

不顾安全

西行的路上,历经艰难险阻,走完了八百里大漠的旅程。情况是“上无鸟,下无兽,我环顾四周,我的男男女女,绝对是迷路了。”时而饥肠辘辘,时而被盗贼威胁,但法师意志坚定,誓言:“不得大法,绝不回东方。”这种无私奉献佛法、不畏牺牲的精神,体现了大乘菩萨“难之所能为,难之所能忍”的心愿。

要求真相

大师西行,经过50多个国家,向各国佛教学者学习大乘、佛学、佛学甚至婆罗门教的经典。在那烂陀寺,圣人学习了瑜伽大师的地之论、华之论、百家论等。,并入选神通三藏十大美德之一。法师明了内外、大小、空性、法门,能够融会贯通,达到巅峰。

简媜发庄

为了拒绝异端,捍卫真理,法师写了《论控制邪恶》;为了融合般若瑜伽,建立中道观念,消除空虚,我写了会论。在戒日王举办的群女城佛教辩论会上,无人能破的“真识量”原则,曾名闻天下,万人敬仰,被大乘尊为“大乘天”,小乘尊为“解脱天”。还应该邀请他参加裸体会议,受到皇帝、屠夫和僧侣、俗人的尊敬。

热爱祖国

西行途中被高昌王拦住,绝食三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回国后写成12卷,收录了唐代西北边陲至印度的疆域、山川、河流、物产、风俗、政治及大量佛教故事和历史遗迹,成为后人研究西域与古印度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的珍贵文献。他还将印度的天文、历书、医学、佛教甚至制蜜技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他的爱国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诲人不倦

这位大师在长安济公、铜川玉华宫翻译经典十九年,* * *翻译经典75部,共计1335卷。信达,数量庞大,翻译精美,内容完备,实际上是领先于替身译者的,之后更是无与伦比。法师白天译经,晚上继续,半夜临时睡,五更起床。除了翻译经书,每天晚饭后还要抽出时间给弟子们做一次经书新译的讲座,回答提出的各种问题,在寺里和戴德讨论各种学说,评论各派的异同。他的翻译事业是辉煌的,他孜孜不倦的讲课和教导他人的精神是前所未有的。

照亮印度

“无论如何夸大玄奘的重要性。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是黑暗的,他是唯一的光明。”这是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对玄奘的评价,而让玄奘赢得如此赞誉的是一本名为《大唐西域记》的书。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口述的,大师的口才是唐太宗的圣旨编的。玄奘写这本书的时候,曾经在唐太宗的书中出现过:“我听说过一百二十八个国家,但我今天所描述的不一样,都是有记载的。不敢雕琢中国,不敢编辑。这本书有12卷,* * *描述了玄奘在100多个国家的亲身经历。”《大唐西域记》不仅开阔了当时中国人的眼界,而且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对后世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今在印度,只要上过小学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玄奘的。印度人对玄奘的了解,一是通过民间传说,二是通过教科书。印度很多教科书里都有关于玄奘的故事,其中《佛影》一文讲述了玄奘如何影响一群强盗的故事。印度如此尊重玄奘,主要是因为玄奘在印度历史上有非常独特的贡献。印第安人没有留下文字记载的历史,他们的历史大多存在于传说中。马克思曾感叹,古印度虽然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没有已知的历史”。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印度的历史天空都是“曾经一片黑暗”。印度人不知道佛教起源于自己的国家,也不知道自己的土地上埋葬着那么多辉煌的过去。

《大唐西域记》像一把火炬,照亮了被遗忘已久的印度真实历史。1300年后,英国考古学家和印度学者一起,拿着《大唐西域记》的英文版,循着古印度的地图,先后发掘了许多佛教圣地和罗谷渊、菩提伽耶、那迦、蓝毗尼等无数历史遗迹,甚至今天印度的国家象征——阿育王柱的柱头也是根据这份详实的史料挖掘出来的。中世纪印度的历史被重新发现。印度历史学家阿里曾评价说:“没有玄奘、法显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唐朝玄奘大师在印度求学时,受到印度全国的尊敬。大师回国时,唐太宗亲自赶出来迎接,希望大师成为大臣,却被玄奘大师婉言谢绝。主人去世时,殡仪业有数万人。玄奘大师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鲁迅先生也称赞玄奘大师是中国历史上堪称“民族脊梁”的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