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石牌村的文化
石牌村的迟、董、潘等几个姓氏都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中原主流文化与岭南本土文化、中华文化与海外文化兼容、城市文化与农村社区文化交融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尊师重道、弘扬祖德、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上。石牌村历史上有许多书店、家庭书店、图书馆、义务学堂、书店、书院,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石牌村北三娘庙附近的庐山书院。它不仅是石牌、猎德等13乡镇附近的最高学府,也是石牌地区最早的学校。由于石牌村的办学传统,历史上的文学士很多。据史料记载,自明代隆庆四年(1570)以来,石牌村先后出现了三位进士、四位举人、两位秀才。其中最杰出的是清咸丰年间考入国子监、国史馆编的潘。新中国成立后,石牌区逐渐成为广州的教育区。比如解放军49年6月在石牌马场(总统府旧址)开办军政大学。1950 65438+10月1,军政大学改为南方大学。后来,大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中学相继成立。这些高等院校征用了石牌村的土地。据统计,到2000年,石牌区共有成人高等院校16所,职业技能培训机构24所。可谓人文荟萃,才华横溢。
在石牌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的民族传统更为突出。石牌人历来重视自己的“根”。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他们没有忘记祖德,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编修史志,治理后代;二是修建祠堂,弘扬祖德。他们仅在编纂志的时候就收集了17个族谱,最远的是清代康熙时期的族谱,他们写了石牌村的志来寻根。然后通过祠堂的建设,把祖先的来源和起源记录在祠堂里,让后人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如董祖祠堂中厅,高挂“三策堂”三字匾,并配以文字说明,让董祖后人知道全国各地的董祖祠堂都有“三策堂”,记住汉朝远祖董仲舒的功绩和德行...
20世纪50年代以前,元宵节村每年都会举行抬菩萨下乡的盛大活动,俗称“菩萨下乡”,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兴旺。那一天,村民们一般不种地,穿上节日盛装,参加或参观乡村游团队。已婚妇女也会尽快回到父母家庆祝节日。村民的亲戚朋友和邻近乡镇的村民也来看热闹。尤其是村中心的观音寺(俗称大庙)和山前,人头攒动,非常热闹。最后一次下乡是在1950。
郊区传统文化
石牌村位于广州东郊,属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村民从中原迁徙过来已经有几百年了。到了近代,受更多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保留了更多的本土文物,在文化观念上有很大的兼容性,文化内涵也很丰富。一方面可以体现在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上,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在丰富的文化载体上。
文化的载体有祠堂、会馆、寺庙。建国前,石牌村的祠堂占全村耕地的40%,包括几十个祠堂和方厅(为纪念祖先或在小范围内为人们提供公共场所而建立的厅堂)。祠堂和堂的区别体现在建筑结构的不同。前者规模更大,内部更精致,为三进两天井结构,后者为两进一天井结构。这些宗族建筑主要包括迟、董、潘、陈、冼、梁六姓宗祠和祠堂,其中迟氏宗族建筑13座,董氏宗族建筑11座,潘氏宗族建筑10座。祠堂现已成为历史文化巩固积累、群众文化、艺术、体育、娱乐休闲的理想场所。
除了祠堂,单体文物还有石刻、匾额、门楼。石雕,以龟、狮、狗、马闻名。据考证,这些文物的历史长则700多年,短则500年。据说石牌村的名字来源于这些石制品。村民们认为这些是镇村之宝。
文物中,牌匾和石刻弥足珍贵,其中民国13 (1924),孙中山先生题写的“为国杀贼”牌匾,现悬挂于村文化活动中心正殿(复制品)。此外,还有八个门口:石牌,李庄佳树,玉虚宫,朝阳,瑞早,匡居里,潘氏宗祠和山平图书馆。其中两个门口是用石头雕刻的。但是,无论是石雕还是木雕,都是由现代或者现代的大师书写和加工的。如《石牌》和《李书》的文字,是前清光绪进士庶吉士院士写的,吴道荣编辑的。清光绪年间发掘花卉并赏赐翰林的学者江孔殷写下了其他门道。刘斌,清代嘉庆年间学者,被庶吉士教学中心授予编审。清代光绪年间的学者兼国史馆编辑何荣凯。
石牌寺庙众多,原有寺庙10余座。著名的有观音寺、玉虚宫、天后宫、洪宫庙、金花庙、华光庙和车公庙。只有玉宫和母母庙幸存下来,其余的都因为政治和建筑原因被拆除了。在过去,寺庙里的崇拜非常流行。虽然现在有,但是大部分都是成年女性,也有很多外地人混了进来,说明神仙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突破了地域界限。农村的多神教由来已久,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因此,在农历初一、十五的节日里,石牌村家家户户烧香点烛仍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正逐渐流于形式。
文化进化
一个地方的建筑文化能很好地反映其文化特色。从这个角度来看,石牌村内盘、池、董等祠堂是历史与现代结合的典型。这三座重修的祠堂,都是金碧辉煌,工艺精湛,祠堂的角落里存放着一些自己名字的文物,还有群众娱乐的器具,比如舞狮用的狮头。逢年过节、喜庆节日,舞狮队会先在这里跳舞。村民平日里不在里面烧香,也没有祠堂的一些老习惯。进入祠堂自然让人肃然起敬,让人怀念祖先。同时,祠堂现在也成了老人聚会养老的好去处。有的老人在石阶上成排坐着,有的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一起围坐在大厅里。他们无话不谈,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节假日和幼儿园放假,很多老人也会带着孙子孙女一起玩,享受天伦之乐。因此,这些祠堂成了现代生活中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体现了历史传统和现代文化的柔软。
石牌村有很多狭窄的街巷,以前叫“里”或“坊”,现在叫“主街”。在这20条主要街道的人口中,镌刻着传统街名的门楼,如潮阳、凤凰、长生、应龙、龙跃、杜兴、绿莲、丰源、青云、河阳、上谷、任天等。
城市化的进程使石牌村民的观念和传统习俗发生了变化。传统形式得以保留,但内涵和功能有所增加或减弱。比如民间祭祖、参神、节日习俗、喜事等。,都继承了传统元素,但简化了一些仪式,增加了友情和聚餐的内容。再比如爬龙舟(划龙舟)、舞狮的习俗,淡化了宗族观念,深化了庆典、友情、商业化的元素。此外,婚姻中的传统束缚也逐渐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