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壶是怎么漂到欧洲的?

紫砂,简单而低调,有力地塑造了世界茶具的经典,却没有被世人充分关注。自17世纪以来,与中国茶文化一起风靡世界的茶具就是茶壶。那些茶壶就像小船,承载着喝茶的时尚,航行在全球贸易网络中。

1全球紫砂影像示意图。制作/鹦哥陶瓷博物馆

《聚焦台湾省紫砂漫游》不同于以往很多直接讨论宜兴紫砂的展览。它以全球历史为框架,着眼于过去400年间呈现在世界各地的紫砂图像。通过来自荷兰、日本、东南亚、福建、广东和台湾省的展品,讲述了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壶如何随着饮茶的时尚走向世界,成为各地茶壶的典范。

荷兰国家博物馆借展品开箱。摄影/黄

紫砂壶原产于中国江苏宜兴,不仅成为福建、广东等地工夫茶文化的主角,也是欧洲饮茶、日本炒茶等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览还比较了世界各地对紫砂壶的消费、品鉴、仿制和改造。本文分享了紫砂船漂流到欧洲时的紫砂形象,重新评价了宜兴紫砂在世界陶瓷史和世界茶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

3荷兰国家博物馆借展品查看现场。摄影/黄

紫砂和红陶的变体

宜兴紫砂在全球历史背景下最重要的展览是,16世纪出口欧洲的宜兴紫砂茶壶在此保存,早于其他地区;而且传入欧洲的紫砂壶,造型多样,装饰丰富,在其他地区也不多见。这些特点在17世纪后期以后的欧式仿茶壶和18世纪中期以后的欧式茶壶中都可以看到,复杂的西式茶具得到了延续。

走进展厅,你会看到这面“百锅墙”。设计师/胡

子琪东莱

展览中欧洲的18组(件)来自荷兰国家博物馆的收藏,都是第一次来台湾省。“紫砂东来”主要展示17至18销往欧洲的宜兴紫砂,造型多样,有吊梁壶、圆腹壶、方壶、仿生天然壶、茶壶等。仿生自然盆还包括梅枝盆、葫芦形盆、瓜形盆。

荷兰国家博物馆收藏的5件出口宜兴紫砂。摄影/石

此次展出的紫砂海棠式贴花扁壶,与16底现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一件小型紫砂壶极为相似。无论是壶底的形状、大小还是叶饰,都差不多。推测两件可能出自同一紫砂作坊。

6紫砂海棠花形扁壶,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中国宜兴、台湾省私人收藏。图片来源/鹦哥陶瓷博物馆

指出宜兴可能成立专门的外销作坊,参考当代福建德化窑和江西景德镇窑,用宜兴特有的紫砂泥制作贴花装饰、大尺寸等符合国外市场审美趣味的作品;重要的图案包括婴儿玩耍图案、龙抓珍珠图案和葡萄叶图案。比如荷兰国家博物馆的一个镂空钱纹高圈足的瓜形壶,壶嘴双曲,壶沿有银扣。壶嘴,按钮,手柄都是瓜蔓的仿制品。壶身表面布满大叶纹和水果纹饰。通过贴花的方式,先将泥料填入模具成型,然后用工具搅起,贴在壶胚上。躲在锅盖后面的松鼠用模具成型后再进行细节雕刻,然后用泥巴粘在锅盖上。叶子大小交替,叶脉刻画精细,一簇簇果实点缀其中,充满了对称性。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藤蔓从枝头延伸,由粗到细,其蜿蜒缠绵的形象颇为生动自然。壶身下部为高圈足,雕花铜钱的花纹表现出镂空透雕的精美效果。

7紫砂贴花松鼠葡萄纹瓜形壶,底17,中国宜兴,荷兰国家博物馆内。图片来源/荷兰国家博物馆

宜兴外销欧式紫砂壶,立体纹饰是其审美特色,独特地诠释了同时期其他外销品类所没有的纹饰,展现了中国风的另一种生动魅力。这种壶型出口欧洲后,成为他们模仿的参考模型,为欧洲新兴的茶具提供了设计依据。

品牌序曲

17世纪晚期的欧洲静物画《荷兰家庭喝茶》展现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富裕家庭的喝茶场景。图片中央的圆桌上可以看到亚洲各地进口的茶具,男主手里拿的壶很可能是宜兴茶壶。当时对紫砂壶的需求量很大,但宜兴紫砂壶的销量相对较少,这促使当地陶瓷厂用红陶仿制宜兴紫砂,甚至自创品牌内销,为18世纪欧洲瓷厂的烧制技术、造型和审美体验奠定了基础。

8荷兰家庭喝茶。阿姆斯特丹的亚洲

荷兰是欧洲模仿宜兴紫砂最早的地方,其中就不得不提荷兰陶艺家阿里·德·米尔德(Ari de Milde)。早在17世纪下半叶,米尔德里德就开始模仿宜兴紫砂的造型和纹饰,尤其是在纹饰部分,可见他对“梅花纹”有着深刻的理解。这时,米尔德里德锅上有了一个商标——椭圆形的“奔跑的狐狸”标志。未来,这家陶器厂还将生产八角形茶盘。托盘上的植物图案似乎沿袭了西方纹饰的传统,变成了毛茛和草卷的图案。可想而知,在追求中国风的年代,要创作出这样一件有着浓浓欧陆风情的工艺品有多难。另外,在盘子中间可以看到一个比较正规的商标——带皇冠的茶壶。如果你留意盘面,里面隐藏着五个“跑狐狸”的标志。

9陶“德米尔德”商标八方茶盘,晚期17-早期18,荷兰代尔夫特,荷兰国家博物馆。图片来源/荷兰国家博物馆

10白瓷彩绘花盆,18世纪中期,德国迈森,荷兰国家博物馆内。图片来源/荷兰国家博物馆

当时,在荷兰,有烧制陶器和模仿中国陶瓷技术的陶工会移民到欧洲。在英国,有来自荷兰的Elers兄弟,他们把仿茶壶带到了欧洲本土化的又一个高峰。展出的三件英国红陶茶壶,除了第一件具有宜兴茶壶特有的仿生自然特征外,其余两件都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当地的造型。比如高一点的,大概是按照欧洲金属咖啡壶的形状做的,上面的花纹加了洛可可风格,说明英国是从模仿荷兰宜兴紫砂发展到自己原创的。

11彼得·格里茨·范·罗斯特伦(1670—1699),静物画

12《邵天琦》紫砂贴花龙串珠壶,18世纪,中国宜兴,收藏于荷兰国家博物馆。图片来源/荷兰国家博物馆

欧洲陶瓷生产的实践和渐变,无形中导致了欧洲陶瓷和中国风格越来越深入的发展,产生了各自独特的造型感和审美。在这样一个节点上,我们能说模仿宜兴紫砂促成了欧洲本土陶瓷品牌的诞生吗?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豪华茶具和装饰

欧洲茶具的出现晚于中国,从自由搭配到定型是在18世纪中期以后,甚至出现了20多种茶具。在17世纪荷兰贸易黄金时期的图像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茶具形式,如紫砂梨形壶,带金属链,青花杯盘和水碗。展览再现了静物画中茶具的组合,尤其是荷兰国家博物馆的宜兴龙抓珠壶。壶身、壶盖、钮均为圆形,腹饰龙抓珠,附镀金饰、链。设计细致,底部有“邵天琦”。但在欧洲的收藏中很少见到有作者名字的紫砂壶。

13中国风人物图案柄杯,18世纪,德国迈森,绘画,台湾省私人收藏。图片来源/鹦哥陶瓷博物馆

旁边还陈列着迈森瓷厂的白瓷和镶金的糖壶和无柄杯,开口处画着中国人的饮茶图案,是根据1720年开始在迈森生活的画家赫罗尔德的中国风设计手稿集。这部设计手稿集对18世纪欧洲窑厂的瓷器装饰影响很大;小车把底部的双剑十字符号是在1722中森森探长建议壮汉奥古斯都后采用的。如今,它是世界闻名的瓷器商标。

14白瓷花卉纹茶组(27件),19世纪,俄罗斯圣彼得堡,台湾省私人收藏。图片来源/鹦哥陶瓷博物馆

18世纪中叶,英国贵族家庭开始流行喝下午茶,复杂的茶具应运而生。这次展出的是两套19世纪的西式茶具。一套是圣彼得堡瓷厂生产的转印绘画茶具,另一套是在美国市场定制的中国广材茶具。欧洲人不像中国那样欣赏茶汤。荷兰人率先在红茶中加入牛奶和糖,所以茶具有不同于典型中国茶具的奶壶和糖罐。此外,拥有一个大包裹也显示了主人的社交礼仪。(文/金芳如黄谢宗如)

、黄、、金芳如、谢宗如(按字母顺序排列)

图为新北市鹦哥陶瓷博物馆、荷兰国家博物馆和本刊资料室。

#免费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