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受害者的历史渊源

由于鬼能给人带来灾难,古人认为世界上很多灾难,尤其是疾病,都是由鬼引起的,由此产生了瘟疫、瘟疫、痘等信仰。鼠疫是古代急性传染病的总称。由于其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古人对其极为恐惧,但又无法抵抗,所以认为是邪灵。据《汉书·蔡邕独断》和《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记载,此煞为颛顼帝三子。《苏文针炙论》说:“五疫到了,不论大小,都容易感染,症状也差不多。”(17)所以有人称瘟神为五疫鬼,汉族民间的瘟神雕像也多了五个。唐宋时期,传说赵公明等五鬼奉天帝之命,向天下传播瘟疫,所以汉族中也有人把赵公明等人视为五灾。道教将这五灾视为匡扶之部。在《封神演义》中,鲁玉娥被封为浩天皇帝,掌管瘟神,统领瘟疫部的六位正神。西藏汉族人视牛王默为瘟神。痤疮也是一种传染病。古人敬畏之,神化之,但多以女神为主宰。

古人惧怕邪灵,除了祭祀取悦邪灵外,还采用招魂驱鬼、举行丧葬仪式、祭祖等巫术形式控制城镇。此外,古人还创造了两个神来驱鬼治病,即方想和钟馗。方想原本是一个动物神,后来逐渐被神化了。方想在《封神演义》中被分为二神,与武将和并称。古人认为方想有驱鬼的力量。自先秦时代起,在丧葬等宗教仪式中用于驱鬼,被称为开道之神、过道之神。直到近代,江南的汉人还制作金刚形巨像,是送葬队伍的前身。钟馗,据清代学者考证,其原始形象是古代一种桃木制成的椎。椎的下切字是“钟馗”,所以叫钟馗。古人在举行大傩仪式时,挥动钟馗驱鬼。久而久之,在人们的心目中,钟馗成了驱魔的象征,具有驱魔的神奇力量。正是因为钟馗的意思,从魏晋到隋唐,人们常以钟馗命名(与终声相同)。到了唐朝,钟馗被拟人化,改名为钟馗(与葵阴同音),发明了钟馗捉鬼的故事。这个故事见于宋代沈括的《孟茜笔谈补》卷三。据说唐明帝生病期间,梦见一个大鬼抓了一个小屁孩,闭上眼睛吐出来,自称是钟馗,武功排在最后。明太祖醒来后,病就好了。于是召见吴道子,指示他做一个钟馗的雕像:光着脚,看着蝙蝠,拿着剑,抓着一个小鬼。带着这批人走向世界,* * *庆祝和平。从此,钟馗捉鬼的故事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有的地方甚至把钟馗贴在门上、墙上,作为看守。

古人不仅肯定了鬼的存在,而且认为鬼也有自己的世界,和人类一样构成了社会。这个鬼世界习惯上被称为“冥界”或“阴间”。无形世界的概念起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秦汉时期。后来又吸收了一些佛家的说法,使之逐渐完备。所谓黑社会,其实就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它的社会构成和生活方式都是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的。既然是虚构的,就有很多奇幻的成分。人在现实社会中是无法主持正义、惩恶扬善的,所以假设恶人死后的鬼魂,无论其生前身份如何,来世都会受到主宰之神的公正审判。佛教传入之前,阴间的主人一般是东岳皇帝,泰山是治鬼的府邸。佛教在东汉早期传入中国。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地狱等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地藏王和阎罗王是冥界主宰的信仰也相应上升。地藏王,佛教中称为地藏王菩萨,没有无形世界这一说。佛教传入时是汉人形成的,所以影响不大。阎罗王,俗称叶言,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冥界之主,佛教沿袭他的学说,称他为地狱之主。传说他手下有十八个判官,掌管十八层地狱。唐代慧琳《诸经音义》卷五曰:“梵音魔,义译为平王。此师为生死加持,主要负责镇守地狱八热八冷,附属各种小狱等。,服鬼死于五息,追罪人。”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阎罗王与汉人原有的来世信仰相结合,成为掌管生死、轮回、转世的来世主宰,获得了民众的普遍信仰。然而,在汉人中,阎罗王和东岳大帝的区别其实并不明显。阎罗王一般没有专门的寺庙,但在东岳庙或城隍庙有一个阎罗殿(或称十王殿)。

佛教传入中国后,地狱成为汉人信仰阴间的主要模式。然而,汉族民间信仰的地狱已经摆脱了佛教经典的束缚,具有了中国特色,并趋于具象化。比如山西省蒲城县的东岳庙,除了祭祀东岳皇帝黄,还有一个巨大的地狱。地狱设在山坡上,从入口下去。第一层是曹寅,分为东曹和西曹。从冥界往下十八级就是地狱,十八级意味着地狱重十八倍。地狱由三面环绕的十五个洞组成。北面的五孔洞内供奉着吴越皇帝,东西两侧有阎罗十殿。每个大厅前面都列有十八层地狱。汉人的地狱观念有些类似于西方的末日审判,幽冥地狱是为了惩罚作恶的人而设立的。古人认为人死后要报燕王审判。如果他们生前作恶,他们将遭受十八层地狱。你死前犯了什么罪,你会在地狱受到惩罚。在浦城县东岳庙的地狱里,有着各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惩罚场景。地狱的出口是一张轮回图。任何行善的人都可以投胎到天堂,或者变成一个学者和公众中的一员。生前作恶的人,不仅会受到严惩,还会变成驴、马、蛇、虫。报到地狱后,你要服下“迷魂汤”(你说转世的时候),所以转世后,你就忘记了你在地狱所受的审判和折磨。可见,以地狱观念为主导的汉族民间冥界信仰,实际上是儒家伦理文化与佛教轮回的混合体,轮回只是一种执法手段,最终目的是维护传统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