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史事迹

改革开放三十年

三十年可谓弹指一挥间!三十年的经历会让我们触摸到社会进步的脉搏,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让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受益。

三十年对于历史长河来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从贫穷落后逐步走向繁荣、文明、和谐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丰富而难忘的过程。

经过30年的历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光辉历程,铸造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65438年至0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里程碑,因为正是改革开放解放了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的历史性转折,从而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开启了社会转型。

2008年,我们庆祝了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在1978年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一个接一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制造和开发了重大科技成果。大型项目已经完成。超大型企业发展迅速。中国长得又高又壮。改革开放是过去30年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30年!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1978到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大,GDP从3645亿元增长到21871亿元,增长了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写在世界的历史上。25年来,全球减贫成果近70%归功于中国!中国已经从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电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在不断扩大。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中国经济完成了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政府的主导、强有力的投资和不断壮大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粉碎“四人帮”以来,中华民族像钢铁长城一样坚不可摧!香港于1997年回归,澳门于1999年回归。1998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面对2003年令人恐惧的非典疫情,面对2008年十几个省份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面对四川汶川地震,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手拉手把苦难挡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稳步发展的30年!中国在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邓小平同志在1983中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恢复高考制度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但只录取了27万人。到2007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达到1,065438+万人,新增招生567万人!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顶尖人才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首次载人航天,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成功返回,中国航天人通过探索让祖国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梦想成为现实!“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和神舟七号的太空行走,让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体育蓬勃发展的30年!许海峰以1984获得中国奥运会首枚金牌。此后,中国运动员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得28枚金牌,在金牌榜和奖牌榜上都名列第三;2004年雅典,中国军团将金牌总数扩大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二!今年,奥运会在中国拉开帷幕,我们成为了奥运会的主人!中国作为东道主,以51的金牌和100的奖牌登上了冠军的讲台。

改革开放30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国民预期寿命显著提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了与世界同步的时代。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的提高不仅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高。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我们“改造”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观的看我们的现实社会,改革开放后,与30年前相比,确实有了很大的不同。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来看,早已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由“一大、二大、三纯”、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由封闭僵化的社会转变为日益活跃的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全面改革的社会;从出发点来说,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和人类做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人为本。

当时,邓小平曾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回过头来看,确实如此。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的。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的意义不亚于在民主革命时期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的改革开放任重道远。

观察我们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市场发育程度还比较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依然存在,旧体制的思想、观念、习惯、活动和领导方式依然存在,等等。还要看到,我们现实社会中还存在一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主要是指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邓小平曾经指出,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中存在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各种特权,这些都是封建的。最近曝光的山西黑砖窑比封建主义还要落后,带有奴隶制的色彩。以上都是非社会主义性质的,正在被废除。

回顾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总体上是成功的,但也存在某些方面的失误和不平衡。现实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经济与政治、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但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不够协调。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几大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政治体制改革进展甚微。“官本位”并没有被削弱,反而有增加的可能。当前,民生问题突出,贫富差距扩大,富而不仁现象增多,丑恶现象涌现,社会风气败坏,腐败严重,都与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有关。

当前,改革正处于关键阶段,问题多、矛盾复杂、困难大、争论多。我们必须下最大的决心,拿出民主革命时期的决心、精神和勇气,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回顾过去30年的改革,我们认识到,从旧体制到新体制,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确实是一场革命。在改革过程中,困扰改革者的一大问题是“首都姓就是社会姓”的问题。从改革一开始,就有人指责它走资本主义道路;改革的每一步前进都伴随着“姓资姓社”的论调。

邓小平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主要应该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实践标准的发展,也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驱散“姓社姓资”迷雾的有效武器正如一些领导干部所说,近年来,我们因“三个有利于”标准而有了底气。

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我们看到有些文章谈到改革,引用了邓小平的许多话,但没有谈到“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真的很奇怪!如果不同意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就必须设立另一个标准,这就是挑起“姓社姓资”争论的惯例实践证明,没有“三个有利于”标准谈改革开放很可能是相反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恩格斯说过,社会主义“不是静止不变的东西,而应当看作是一个和其他任何社会制度一样不断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的。只要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取得更大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