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阿富汗巴米扬峡谷的巴米扬大佛

照片中,远处是沟壑群山,近处是烟雾点缀的绿洲农田,呈现出一幅荒凉与生命并存的画面。这片绿洲由巴米扬河灌溉,这条河从东边的山上流下来。

巴米扬河向北流经昆都士河,流入中亚母亲河之一的阿姆河,最终流入咸海。这就是位于阿富汗中部兴都库什山脉的巴米扬峡谷,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业中心。

仔细看,照片两边的山上有两个巨大的佛龛。它们已经在这里屹立了65,438+0,500年,可惜壁龛里的主人已经离开了我们。

在同一个地方,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1300米长的悬崖上挖掘的密集洞穴。在这1000多个石窟中,曾经有大大小小的精美佛像和壁画。现在剩下的荒凉和斑驳告诉我们巴米扬峡谷所走过的文明历程。

在东西两侧的巨大佛龛里,曾经矗立着两座希腊佛教艺术的经典作品——巴米扬大佛。西侧的大佛高55米(180英尺),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垂直雕刻佛像,而东侧的大佛高37米(125英尺)。

巴米扬峡谷位于印度次大陆和中亚之间的兴都库什山脉,海拔约2500米。它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中心。发源于雪山的巴米扬河,灌溉了大陆严酷干旱气候下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农业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使它成为古代贸易和宗教交流的中转站。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巴米扬峡谷所在的巴克特里亚地区,这片土地逐渐被刻上了希腊文化的烙印。

公元前256年,成为大夏国的领土。公元前130年左右,河中央(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尚河流域)的大月氏向南征服了大夏国。

公元前4世纪开始,佛教文明开始在印度次大陆北部传播。公元30年,强大的桂双帝国建立。开疆拓土的贵爽帝国开国君主库朱拉·卡德菲塞斯信仰佛教。在他的影响下,佛教在现在的阿富汗地区兴盛起来。

印度次大陆北部的佛教文化艺术与当时植根于此的希腊文明碰撞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希腊式佛教艺术”(又称“犍陀罗佛教艺术”),其佛像雕刻具有浓郁的希腊罗马风格。

早期的“希腊佛教艺术”主要描绘佛教故事。公元2世纪后,这一带开始流行单体佛像和大型佛像。

两座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建于6世纪和7世纪。东侧的巨佛比西侧早造了50年左右,建造者无从考证。

大佛的外形、发型、起伏的服饰图案都是典型的犍陀罗佛风格,也深深影响了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云冈石窟和敦煌石窟的佛像具有明显的犍陀罗佛特征。

玄奘,中国著名的僧人,大约在630年前经过巴米扬。他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把当地(书中称番燕那国)描述为佛教兴盛的中心,并记载了这两座雄伟的坐佛:“望城东北山上立着一尊石佛,高140至50尺,其金摇曳,其珠宝腐朽。”在东面,有一尊释迦牟尼的佛像。

从唐代《西域记》等史书的描述中可以知道,这两尊大佛都是用青铜、黄金和珠宝装饰得富丽堂皇。

自公元7世纪起,阿富汗开始了伊斯兰化进程,但在随后的数百年间,尽管风沙侵蚀,巴米扬峡谷精美的佛教雕塑依然保存得较为完好。

在文明的剧烈碰撞中,两尊巨佛难逃劫难。从13世纪开始,这里的佛像开始遭到破坏。17世纪,莫卧儿皇帝奥朗兹布曾试图用火炮摧毁两座巨佛,但未能成功。

1996之后,塔利班控制了阿富汗大部分地区。2001年,塔利班用大炮和坦克摧毁了这两件佛教文化的无价之宝。3月12日,两尊佛像被炸药彻底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