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多彩茶戏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的一种戏曲。在每个省,热门地区总是不一样的,用地方名来区分。比如粤北的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剧种,尤其是在江西更为常见,剧种繁多。如江西采茶戏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宁都采茶戏等。虽然这些剧种有各种各样的名称,但它们形成于清朝中期至清朝末期。

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新丰、安源一带,与茶叶生产有关。明代赣南、赣东、赣北茶区,谷雨时节,劳动妇女上山采茶,边唱山歌,激发劳动热情。这首流传于茶区的民歌被称为“采茶歌”。从民间采茶歌、采茶灯唱戏发展而来,后成为有人物、有故事线的民间戏剧。因为它一般只有两个表演,一个丑,或者三个表演,所以也叫“三角班”。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几经向外发展,并与当地方言、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赣西、赣南、赣北、赣中五大流派,各有不同的地方口音。江西采茶戏的总体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幽默,载歌载舞,喜剧性强,乡土气息浓郁,深受群众欢迎。

从唱采茶歌到发展采茶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话只有四句歌词,如“采茶春日长,路边全是白茶花;"大姐回家后向二姐报告说,第一道茶不比晚上的茶好。这首小曲活泼委婉。采茶歌经过进一步发展,从原来的茶小曲形成了“采茶歌合唱”,称为“十二月采茶歌”。比如“正月采茶是过年,姐妹俩都进了茶园,租了12亩茶园。亲自付钱买这本书。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花灯行列,成为《采茶花灯》。“采茶灯”的主要唱腔有[采茶黄调]、[采茶歌]、[观茶调]、[报茶名]。由八、十二个打扮成采茶人的姑娘组成,两个年轻的长辈为组长,手捧花篮,唱着《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粹是歌舞的集体表演,却向采茶戏迈进了一步。

明代,江西南部安远县九龙山茶区的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常以采茶灯的形式即兴表演采茶节目。也就是说,《采茶灯》里的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姑娘中,有两个是大姐和二姐,剩下一个组长当小丑,恰好是两旦一丑的“三角班”。两姐妹在山上表演采茶,捧着茶筐,载歌载舞,唱《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流唱六个月);手持纸扇打扮成小丑穿插笑话。这是原创节目《姐妹采茶》。后来又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弟弟卖茶、奉茶等细节。小丑伪装成干哥卖茶,改名送我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称“茶篮灯”)的表演,就是采茶戏的原型。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也有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小戏,如“种麦”、“挖笋”、“修鞋”、“挑螺”、“卖花线”、“磨豆腐”等。因为用采茶调唱歌,没有管弦乐伴奏。采茶戏是由民歌、舞蹈、花灯发展而来的地方戏,剧目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音乐唱腔充满民歌气息,因此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影响

如果没有采茶等茶事,就没有采茶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和茶事,就没有在中国南方许多省区广泛流行的采茶戏。因此,采茶戏不仅仅与茶有关,它还是戏曲领域中源于茶文化或为戏曲文化所吸收的灿烂文化内容。

采茶戏的形成不仅突出于采茶歌和茶事,而且与花灯戏和古画戏的风格极为相似,并与之形成互动关系。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的花灯戏类型的总称。云南花灯是最受欢迎的。它的产生比采茶戏、花鼓戏稍晚,大多形成于清末。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两省最为流行,其形成时间与采茶戏大致相同。这两种戏曲也起源于民歌和民间舞蹈。由于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起源、形成发展时间、风格等相近,它们之间自然存在着相互吸收、相互营养的交叉关系。

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采茶戏,而且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剧作家、演员和观众都喜欢喝茶。正是茶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戏剧一刻也离不开茶。比如明代中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汤余铭派”(也叫临川派),是因为大戏剧家汤显祖爱茶,把自己的临川居所命名为“汤余铭”。汤显祖的剧作注重表达人物感情,注重修辞。《汤余铭四梦》出版后,对当时及后世的戏剧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至此,茶让汤显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流派的名称。

再比如,以前不光玩唱歌、相声、打鼓、评书等。大多是在茶馆演出,但也有各种戏剧表演的剧院,这些剧院都从事卖茶或原来在茶馆里。因此,在明清时期,凡是进行戏剧表演的商业场所,一般都称为“茶园”或“茶馆”。正因为如此,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更早是由茶馆来支付的。换句话说,早期的剧院或剧场的收入主要是卖茶;只收茶钱,不卖戏票。表演是为了娱乐和吸引茶客。上世纪末,北京最著名的茶家茶馆、广和茶馆,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园、天仙茶园,都是演出场所。这种茶园或茶馆,一般建在一堵墙的中间,前面的地上叫“池”,三面有阳台,配有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喝茶边看戏。现在的专业剧场,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才出现的,当时专门命名为“新剧潮”或“剧场花园”、“剧场厅”。“园”和“亭”这两个字来自茶园和茶馆。所以也有人形象地说:“戏曲在中国是用茶汁浇灌的艺术。”此外,既然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自然不可能不被戏剧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很多名剧,不仅有茶事的内容和场景,有的甚至以茶事为背景和题材。比如中国传统戏剧《西园》的片头语中就有“买兰陵酒,煮洋县新茶”,将观众引向一个特定的地方风土人情。

几部采茶戏介绍

赣南客家采茶戏

江西戏剧理论家、戏剧史家流沙曾说“赣南是采茶戏的故乡”,赣南客家采茶戏是在赣南土生土长的采茶戏。

采茶歌是采茶戏的雏形,在赣南山区尤为流行。它的演唱形式比较简单。起初是一个人唱,没有伴奏,后来发展成竹拍、合唱的“十二月采茶歌”合唱形式,是采茶歌引入四合院的开端。明朝万历年间,民间人士进入士绅官邸唱歌(见《石城县雅陵熊氏第六宗谱熊体福先生传》)。明中叶以后,在赣南民间花灯等艺术形式的影响下,“十二月采茶歌”的合唱进一步发展为用纸扎茶篮、扇子、手帕等道具制作的采茶灯,又称“茶篮灯”(见明末屈大均的《粤语新话》和清康熙年间吴振芳的《岭南杂记》)。

明朝中叶以后,江西、广东两省采茶灯交流频繁。在相互交流中,赣南采茶灯得到了新的发展,从原来的十二名采茶女和两名男领队,发展到两女一男,即大姐、二姐和茶童。并将原来的《十二月采茶歌》合唱改为姐妹对唱的形式,表现了捧着茶篮上山采茶,边唱边跳的欢乐心情,而茶童则摇着纸扇,插着嘴调节气氛。就这样形成了赣南客家采茶戏的第一部原创传统剧目《采茶姐妹》。后来在采茶灯的基础上创作了一个小戏《板凳龙》,里面把一个板凳模仿成了龙灯,二丹是大姐二姐,丑的叫萨布罗科。这两部戏被称为最早最古老的采茶戏。

客家采茶戏在赣南的传播:《赣州戏曲志》:“采茶戏在赣南故里诞生后,在江西省内广为流传,还分支流向福建、广东、湖南、广西等省。其路线如下:1从赣南传入闽西后分为两支:一支沿武夷山蔓延至赣东、赣中、赣北,甚至跨过长江进入湖北黄梅;另一种是流行于漳州,并传播到台湾省,成为了歌仔戏形成的基本因素。”自贡流域流入赣江中下游的万安、遂川地区,再沿罗晓山脉流向赣西、湘中。经粤东、粤北传入湘南、广西南部。

赣南采茶戏中的姐妹采茶流传到湖北武宁、景德镇、黄梅等地,被称为大嫂采茶或和尚采茶。传到广西合浦后,被称为“送哥卖茶”。板凳龙传到赣东,赣中后被称为看灯三姐妹或看灯三矮人。并传到云南,广西仍称“板凳龙”。还有修鞋、补瓷碗、捡蘑菇、捡蜗牛、挖竹笋、卖钱、卖配菜、卖纸花、给盲人缝衣服、给盲人做铺子、磨铜镜、典当棉裤、给丈夫出主意之类的。

粤北采茶戏

(1)历史的帷幕。粤北采茶戏过去叫花灯唱、花鼓唱、采茶戏、大茶或鼎类。是源于粤北山区节日灯舞的地方民间戏曲。以韶关为中心,主要流行于粤北的南雄、始兴、曲江、仁化、乐昌、乳源、新丰、李安平、和平、龙川、河源佛冈、清远、英德、连县、连南连山等县。原来的南雄等子、韶南茶、杨炼调三个流派,经过1950逐渐交融融合,1959统一为粤北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也有200多年了。据清乾隆年间李(南越笔记)记载:“广东民间岁时为右元,饰童采女,队十二人,各持一筐,筐内燃宝灯,盖绛纱,以洞为大圆,十二月歌采茶。”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粤北、东北一带采茶盛行,地方志和文人作品中多有“唱采茶歌”、“十二月唱采茶歌”、“唱采茶歌特别美”的描写。乡村艺人组织调班、灯班、大茶班,由1男1女或1男2女上演,边唱民间调边拿扇子或彩巾跳舞,俗称唱花灯、打鼓。后来,艺术家们用花灯舞的曲调来歌颂劳动生产、爱情和婚姻的故事,如穿衣雕刻、夫妻采茶等。,并形成了以扇花、小步、挂马为主要特征的程序动作。这时人们称之为“三足班”、“采茶戏”。据调查,清代有连县何家小儿堂调班、南雄县李希灯班、曲江县旧乐群英、乐群英茶班。清末民初,粤北采茶戏逐渐从农村走向省外城镇,本省和外省的一些剧种也经常来这些山区县演出。通过与江西、湖南一些剧种的交流,丰富了采茶戏的音乐和表演。在原有的两部剧、三部剧的基础上,陆续剪辑演出了《一壶一瓶的故事》、《九莲灯》、《八宝山》等人物。后来通过调查挖掘出150多部脍炙人口的剧目,如《砍柴陆机》、《磨豆腐》、《双配》、《卖杂货》、《打狗劝丈夫》、《见阿三姐》等,以及少数童话、公案剧。粤北采茶戏鼎盛时期,有30多个专业剧团,200多名专业艺人,其中刘继增、、、、钟、唐、谢其炽等享有盛誉。民国三十二年(1943)后,粤北采茶戏因战乱、动乱而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1957成立了粤北民间艺术团,1959更名为粤北采茶团。同时,曲江、翁源、南雄、连县等县也建立了专业采茶剧团。这些采茶戏团对粤北传统采茶戏艺术进行了收集和整理,获得了200多个传统剧目和200多个音乐曲调。同时,他们举办演员培训班,对传统艺术进行研究和创新。五六十年代,粤北采茶戏的演出相当多,其中有些是具有戏剧特色的传统剧目,如修鞋、画眉、王三打鸟、烧梅子、捉蚌、借亲等等。另一部分是移植和改编戏剧,以拓展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牛郎织女》、《刘三姐》、《红叶诗》等。也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剧,如刘,玛瑙山和血名单恨。通过各种艺术实践,对传统艺术进行了认真的继承和创新,并广泛借鉴了其他剧种的优点,使粤北采茶戏艺术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罗发斌、何耀珠、何、谢成为这一时期的当红演员。1966期间,粤北采茶戏因“文革”停止演出,直到1976后才正常开展演出、研究和创新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创作、改编和编曲上演了一批剧目,如《我的女儿上大学》、《我的心花》、《阿三Xi贡爷》、《人生之路》、《青峰传奇》等。,不仅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而且在广东省获得了许多奖项。吴彦承、陈连峰、兰星朗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也出现在舞台上。

高安采茶戏

古称“长江右上郡”的高安,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高安采茶戏,是这片古老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人们孕育出的老酒,爆发出醉人的芬芳。高安的农民,无论是养蚕种植,还是丰收庆典,都是有感情的,畅所欲言,一人唤,多人和,管弦乐器添趣,铙钹闹,一出老戏在农民不经意的嬉闹中诞生。

纵观高安采茶戏的形成和发展的图景,最引人注目和激动人心的是建国以来的部分。高安采茶戏经过数百年的演绎发展,形成了语言质朴、唱腔清雅、表演风格和谐的艺术特色。曾经被斥为“好风俗”的野乐,如今已成为江西四大地方戏之一,在全国颇有影响。截至目前,赣中、赣西已有多个县市剧团在高安演出采茶戏。

采茶戏:嫂子免费在线视频欣赏。

/s-helpSite/index.asp?ReadArt & ampNewsID = 1414103

瑞昌采茶戏:春锣-全剧视频在线欣赏

/s-helpSite/index.asp?ReadArt & ampNewsID=135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