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有什么特点?
黎族虽然没有母语,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生动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代代相传。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比较有名的有《满弓的由来》《五指山大仙》《洪水传说》《干宫鸟》《鹿回头》等。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了人生经验,传播了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黎族传统乐器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根据资料,最早的乐器是木鼓。据黎族古老的民歌记载,在古代,因为雷公把大树砍倒烧成洞,黎族先民就打木洞叫人打猎。后来人们用牛皮或鹿皮盖住大洞,敲击使之发声,以此来招人、祭祀和使用乐器。
丁咚穆也是一种较早的打击乐器。古时黎族砍山种山兰,山猪常在夜间出来糟蹋山兰米。为了保护山兰米,看山兰的人在山上的茅屋里吊起两根木杆,击打后叮叮当当地驱赶山猪,后来发展成为舞蹈和娱乐用的打击乐器。
黎族有八种主要乐器:
黎族传统乐器在史书中有零星的记载。宋初《太平玉环记》曰:“琼州聚鼓歌。”根据老艺人的传说,黎族的传统乐器在清康乾年间最为流行。
黎族人说:歌不停,笛不停。这句谚语反映了黎族民间乐器作为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傅策超介绍,黎族乐器至少有40多种,传统乐器主要有木鼓、叮当木、口弓、弥勒、叭、口拜、鼻笛、燃棒等8种。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海昌一直在深入研究李的乐器。他说:“李的传统乐器是用自然界的各种竹皮、兽皮,手工加工成乐器,散发着原始社会的生活气息。黎族乐器是人们尊重自然的生动体现,是原生态音乐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