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围屋的建筑特色是什么?

摘要:赣南客家围屋是江西赣南地区的一种民居建筑。它得名于围绕其主屋而建的高墙炮塔。围屋融合了精美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建筑技艺,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那么赣南客家围屋的建筑特色是什么呢?赣南客家围屋的建筑功能是什么?让我们和边肖一起深入了解赣南客家围屋的建筑风格吧!赣南客家围屋是江西赣南地区的一种汉族民居建筑。它得名于围绕其主屋而建的高墙炮塔。围屋是精美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建筑技艺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2001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做了两次多方位的报道,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围屋,延伸到客家风情、客家民俗、客家文化、客家民居建筑,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目前,许多国内外游客对参观客家围屋和享受客家风情越来越感兴趣。赣南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客家围屋约500间,其中370余间在龙南县,其余130间位于大余、定南、全南、新丰、安远、寻乌县。龙南是一个典型的客家县城,因其客家围屋数量多、风格完整、保存完好,也被称为“客家围屋之乡”。

一.历史发展

近十年来,随着客家文化研究和海外客家人寻根寻祖热潮的兴起,客家围屋作为客家历史和客家文化艺术的综合载体,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并引起国内外研究客家和民居建筑的专家学者的关注。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和实地调查,陇南周边的房屋大多建于明末清初。此时,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人民缺乏安全感,远离家乡生活的客家人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设计创造了防御强大的城堡式民居建筑。龙南县目前最早的围屋是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东水乌石围、杨村,以及崇祯年间修建的武当田心围。清初建造的围屋约占总围屋的30%。最具代表性的是杨村伊彦圈舍(建于清顺治七年)和关西围(建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末建造的围屋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60%,如光绪年间建造的里仁沙坝围、民国三年建造的文龙窑三围等。进入民国以后,由于封建专制的衰落和民主文明的兴起,交通和社会趋于稳定,土匪和宗族势力大大削弱,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于是这种城堡式的圈地被制止了。

二。主要封闭式住宅区

1.关西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围场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占地约8000平方米,是赣南现存500多座客家围屋中最大的一座。围场内的主体房屋结构是一个典型的由三个入口和六个开口组成的九厅十八厅建筑。围屋工艺精湛,大量木雕石雕,是赣南最具特色、最珍贵的客家民居建筑,是赣、闽、粤围屋中的明珠,被誉为“东方古罗马城堡”。关西围场整体结构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回”,围场的核心建筑在“口”的中间。其结构在客家民居特点的基础上扩展为“三进三开”,从而形成了具有124间正房的“九楼十八厅”的典型建筑。“三进”是指下厅从大门出来,中厅和上厅依次向上,逐级递进,层层递增;“六开”是以正殿为中轴线向左右均衡延伸。两边的院落和房子都是对称的,门窗也是对称的。中轴线向左右延伸的结构使正殿成为整个围合的核心,体现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关西围不仅处处体现着别出心裁的建筑之美,连绘画和装饰之美也令人惊叹。正殿大门前有一对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左边的公狮趾高气扬,张着嘴,凶猛而有力,右边的母狮优雅端庄,显示了工匠们精湛的雕刻技艺。大门框上有圆柱形的八卦“中干”、“坤”石刻,堂内十余根大木柱下的石墩上刻有各种图案或文字。大厅的庭院和厢房镶嵌着许多龙、虎、麒麟、凤凰等动物木雕,栩栩如生,雕刻精美。

2.伊彦圆形住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围场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占地面积1367平方米,高15米。是众多两层客家围场中最高的围场。它的主要特点是,客家民居在主屋四周用高墙围起来,而在伊彦围屋,所有的房屋都是四面用高墙围起来的,但围场中间应该是主屋的位置却是一个很大的空坪。这种独特的布局别有风味。伊彦圆形建筑以其高度和坚固而闻名。300多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是杨村尾镇最高的建筑。当地人和来这里的人,欣赏屋顶的景色,欣赏自然风光和田园风光,感受淳朴浓郁的客家风情,觉得很有意思。清道光年间,时任赣州知府的周玗函被科举钦点探花,来到杨村伊彦环院赏花。他在围场顶上眺望云菲,赏月看日落,赠酒清风,为围场作诗,几日不舍。1937年秋,刚刚担任国民党赣南行政公署专员的蒋经国先生也来到杨村伊彦环房,在圈地里住了三天。他称赞了300多年前在山里建造的高大壮观的房屋,并对杨村淳朴的客家风情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3.李元伟

李元伟是赣南最大的围屋,位于龙南县任真镇,占地68亩。它建于心有弘治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周围的墙都是瓦砾堆,数百间房屋错落有致,密密麻麻。围场内三个鱼塘并列成湖,沿岸散布着竹影柳影。虽是典型的客家围场,却有江南风光的韵味。李元伟的居民都姓李,据说他们是明朝将军李清恭的后代。李将军跟随著名儒家将领王阳明联合军队平叛,战功卓著。回到家乡后,他用自己给的土地建了一个封闭的房子。据说“李元伟”这几个字都是王阳明亲笔题写的。李元伟著名的地方是一庙三厅,即:吉嘎祖庙,粪厅,新厨房大厅和梨树厅。其中吉嘎祠堂是整个围屋的主庙,各族来此开会,婚丧嫁娶。新厨堂落成于嘉靖末年,这里诞生了两位五品大夫,成为李元伟著名的“大夫第”。第二位五品大夫李雨涵在95岁时,和孙子孙女们在一起非常开心,“五世同堂”第一次成为佳话。相传500多年前,这里有一片数百亩的板栗林,名为“栗树园”。栗林西边有几十棵梨树,形成一个天然的梨园,被称为“栗园”中的“园中园”。有一年夏天,天气很热,李家很多人得了肺热,久久不能痊愈。一位路过的老婆婆告诉大家,旁边梨园里的梨非同一般,可以清热解毒润肺,然后挖掉根部,用水煎成药膏,就可以治病了。村民们照他们说的做了,他们很快就康复了。这时,教方子的老婆婆已经不见了。一个旅行的道士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这位老妇人是李山的老母亲,她为了拯救人民免受灾难和疾病。因为挖了太多根,梨林慢慢死了。但这个“梨园”却留在了李家的心里。李元伟扩建时,在“梨园”的位置建了一座“围钟伟”,取名“梨树下”,祠堂里还备有李山母亲的牌位,对她给予李家的帮助一直心存感激。

4.五十圩

客家文化底蕴深厚的杨村乌石围,因门前有一块大乌石而得名。建于明至正三十九年,是赣南客家围场中最古老的围场。其特点是围屋从前到后形成半圆形,在赣南众多围屋中独树一帜。据相关资料显示,乌石围是客家文化最深厚的围屋。从明万历年间建立围城到清末的300多年间,武士威家族有70多人通过乡试,被授予三级大夫称号。新中国成立后,有36人考上高等院校,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是央视直播节目的主角。

5.龙光围

桃江的龙光围,整个围场都是麻石浆做的。这个围场建于清代嘉庆午后,这种坚固的建筑在客家民居围场中并不多见。龙光卫为正方形,四角有瞭望塔,高约6米,厚0.8米。围合的房屋面积近1.200平方米,仅在西面开了一个拱门作为出入。

6.谢屋围

位于唐林镇黄竹背,是陇南客家围场群中唯一的圆形围场,建于清同治年间。这个圆的直径约为60米。主屋建有围墙,中间是四排房子,只有一个门供人进出。

三。建筑特色

1.建模结构

作为特殊历史环境的产物,客家围屋的出发点是实用。从造型结构上看,龙南客家围场以方形为主,主屋四周用高墙增强防御,但也有少数其他围场,如唐林黄竹皮的谢屋圈、里仁家园的八卦圈、杨村东水半圆的乌石围、古龙圈、西昌圈,在向塘、关西沿山形不规则建造,与福建永定的圆形土楼有较大区别。龙南客家围屋多为砖石结构,墙基用麻石或花岗岩,墙体用青砖和河卵石,整个围挡用麻石,如桃江乡的龙光围,当地人称之为“石围”,极为坚固。砌墙用的胶大多是石灰、桐油、红糖的混合土,特别粘,千百年也不会松。

陇南客家围屋与普通民居的显著区别是易守难攻,在极端条件下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和生存功能。

2.防御功能

客家围屋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主屋四周有高墙,四角有炮塔。城墙和炮塔上有许多炮眼,可以交叉火力,形成抵御外敌入侵的火力网,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墙壁都是0.5到2米厚,可以抵挡轻重武器。比如杨村的伊彦圆屋,在1938被日本侵略军飞机袭击,西边外墙至今还有未被日军机枪打穿的弹孔。为了增强防御功能,围场的大门都装上了木门和厚木门,有的还钉上了铁皮。大门用大木杆或铁条栓住,极为坚固。杨村伊彦围屋的大门有一个从高到低的漏斗,以防止敌人烧门攻火。为了防止敌人在地上挖洞袭击决赛选手,围栏的墙基多为大块的石头,深度在5米以上。

关西围的墙基前,还有深达10米的梅花桩插着铁木棒,不可能从地下挖洞攻击围场。为了防止敌人从屋顶进攻,很多围屋的屋顶上都有很多有毒的三角钉,杨村东水尾和上新尾的天井都布满了铁丝网,即使敌人在屋顶,也无法进入围屋。

3.生存函数

客家围屋不仅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而且在围屋围城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为了让坚守封闭房屋的人没有食物和水,大多数封闭房屋都有水井,而一些封闭房屋,如杨村的伊彦圆形房屋,有内外两个水井。通常,封闭房屋内部的井是封闭的,使用封闭房屋外部的水。一旦封闭房屋被困,封闭房屋内的水井将被激活,以确保里面的人正常生活用水。客家围屋也有储存食物的巧妙方法。例如,杨村的伊彦圆形房屋用红薯粉砌砖,在里面的高层建筑上建造假墙,并在墙上画食物。一旦围起来的房子长期被困,食物匮乏,这些专门储存的食物可以拿来救急。这种专门储存的粮食,周围的人可以吃半年以上。

更多江西相关文化:江西传统风俗文化知识大全> & gt&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