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婚夫妇的起源是什么?
结最初指的是那束头发,后来原来的夫妻就叫夫妻结。扎头发本来不是婚礼习俗,后来演变成婚礼习俗,即新婚夫妇的头发象征性地扎起来,新郎新娘分别剪下一绺头发,用彩线绑在一起作为信物。
结发,汉族的婚俗,是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夫妻结婚时,从每人头上取一根头发扎在一起,作为旧的婚姻象征收集起来。
已婚夫妇的起源之一“已婚夫妇”有汉族的传统民俗,如“扎发撑身”、“抛丝慰情”等。
“束发抱身”是指原夫妇某日结婚时,男方送一根庚帖,女方回赠。庚贴上注明姓名、出生年月日、结婚时间。女子回到庚帖时,附上一束头发,用红绳系上,作为彼此承诺与委身的信物,以示百年来的团结与幸福。
抛丝安慰感情的是已婚夫妇。当男方溺水身亡,尸体无处可寻时,妻子只好剪下一束头发,绑在石头上,扔到出事地点,以慰婚后感情。
成婚的习俗来自一位古代皇帝登基的时候。即位的第一天晚上,皇帝担心胡子太短睡不着觉(古代男人以胡子的长短来衡量人的见识)。他身边的皇后非常聪明。她剪了头发,小心翼翼地把它和皇帝的胡子连在一起,让皇帝的短胡子一夜之间长成了长胡子。第二天皇帝登基的时候,她捋着胡须接受了朝臣的膜拜,朝臣们对皇帝惊叹了一夜。皇后剪了头发,绑了皇帝的胡子,就成了成婚夫妇的原因。
已婚夫妇的第二个起源中国古代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仪式包括拜天地,拜高唐,然后夫妻互相拜,最后喝一杯酒,也叫敬酒。后来发展为绑太阳穴的仪式,即夫妻并肩而坐,头绑在一起,“已婚夫妻”一词由此而来。
我们经常听到“结婚”这个词。“结婚”的本义是:男20岁,女15岁。在古代,无论男女都应该留长发。等他们到了一定年龄,要为他们举行“成人礼”。男子取冠时,将头发盘成发髻,称为“结发”。
在我国很多地区,未成年女性被称为“丫头”,这在古人写的很多小说中也能看到。另外,在旧社会,“丫头”还被称为大户人家的婢女。
在古代,“姑娘”的真正含义是指女子梳头的一种样式,在今天的电影电视中经常可以看到。比如《红楼梦》里,侍奉主人的丫鬟们把头发梳成对称的双髻,挂在头上,就像一个分叉的丫鬟字。古代的“簪礼”是指女子十五岁。子:本义,古代用来夹住头发或帽子的发簪,意思是此时头发可以卷起来,然后用“子”字,古代称之为“子年”。根据古人的说法,当男人和女人到达成年年龄时,这意味着他们可以结婚和组建家庭。
古代的人在加冕和送礼的时候都是非常庄重严肃的。这就是为什么有“娶老婆”这个词,意思是原配老婆。扎头发也叫扎头发。在古代,男人在孩童时期就开始扎头发,因为它指的是成年早期。头发上有一个结也意味着结婚。结婚那天,男女把头发扎成一个发髻,所以叫发髻。新婚之夜的一对新人:“十字丝结龙凤,雕琢彩云结,一寸同心一缕,百年长生花。”意思是:两个新人坐在床上,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绺头发,然后将这两绺长发绑在一起,宣誓两人将心心相印,爱情天长地久,生死与共,永不分离。古往今来,尽管有“一寸同心线”“百年长命”的美好愿望,但世事变迁,人生难免有相思之苦,就像古时候总在心里说的:这是心结之乐,你怎么行?
女人总是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爱情期望和美好祝愿包裹在头发里,乌黑发亮的头发,以及熟练梳理的发型。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是赢得爱情和幸福的期待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