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传统历史文化简介。

以下是我所知道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自9世纪下半叶在基辅建立俄罗斯国家以来,俄罗斯文化史已逾千年。由于在文明和文化交汇处的独特条件,俄罗斯受到了来自北方的瓦里亚人、来自南方的拜占庭人、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和西方先进国家的影响。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实现的。9世纪初,生活在东欧平原的东斯拉夫人形成了西南、北方、东方三个部落联盟,处于民族形成的早期。北欧斯堪的那维亚人的参与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东斯拉夫人的原始文化。事实上,促进了一系列俄罗斯古代城市繁荣的著名贸易之路“从瓦利亚到希腊之路”就是由准备前往富庶的拜占庭寻求财富的武装的瓦利亚人开辟的。瓦利亚的基基人把自己的组织和体系带到了俄罗斯,深深地给基辅的俄罗斯国家打上了烙印。关于9世纪中叶瓦利亚的基基部落首领留里克到诺夫哥罗德称王与俄罗斯早期国家建立的关系,以及奥列格征服基辅建立了谁的国家,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应该普遍承认,北欧的瓦里亚人参与并影响了东斯拉夫人从蒙昧到文明的转变。在9-10世纪期间,横跨黑海的基辅罗斯南部的拜占庭帝国处于全盛时期。基辅罗斯与拜占庭帝国的联系对罗斯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质上,这是一个后来发展的野蛮国家和一个继承了古典文明,成为这个文明中心的国家之间的关系。起初,拜占庭与罗斯的贸易和不时发生的战争是基督教文明向罗斯渗透的主要形式。988年罗斯接受基督教为国教后,随着大批希腊拜占庭祭司的到来,在教堂建筑、圣像绘画等宗教艺术的引导下,拜占庭神学思想、宗教文献、政治法律观念、历史、地理等专业知识不断传入罗斯。基督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通过基督教,拜占庭继承的古典文明的光辉开始照耀在罗斯的土地上。1988年的历史文化意义在于,它开启了罗斯基多启蒙的进程,同时也开启了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接受西方文明的时期。拜占庭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精神和艺术上,而不是罗斯的政治结构和财产关系。直到13世纪初蒙古征服,基辅俄罗斯人的内部结构和制度的发展,基本上是以瓦利亚基奇人的军事组织制度和土著俄罗斯人的“卫车”制度相结合。13世纪初,蒙古的征服扭转了罗斯的发展方向,开始了罗斯社会文化的东方化时期。征服者不仅用东方习俗影响了罗斯的表面生活,还用自己的制度改变了罗斯的内部秩序。罗斯的社会和文化中已经植入了东方因素。蒙古人征服俄罗斯公国后,并没有长期占领,而是“隔空统治俄罗斯”。俄罗斯诸侯国王侯的废除,有赖于金幕可汗。一般情况下,金幕可汗承认他们是各自公国的统治者,条件是罗斯的王子们向他进贡。如果一个公国有叛乱,就惩罚它;平时有代表驻扎在公国维持控制。就这样,罗斯政治生活的中心转移到了罗斯的外围——汗国的首都撒莱,甚至是蒙古帝国的首都和森林。罗斯原有的政治结构被彻底破坏,享有立法权和司法权的自治公社和威彻尔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一切带有自由和居民权利的东西都被取消,不复存在。在被征服的罗斯,城乡居民都要进行登记,并被迫缴纳全部财产的十分之一,违者被卖为奴隶。从1328开始,莫斯科王公被金帐可汗封为弗拉基米尔大公,成为可汗的代理人,为可汗收取朝贡税。他们继续以蒙古的方式发展自己的政治、税收和军事组织。14-16世纪是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逐渐形成的时期。罗斯争取独立和统一的过程强化了其东方化趋势,生存斗争需要集中一切力量,从而形成了臣民必须绝对服从君主、忠于正统信仰的社会意识。莫斯科的大公和沙皇不仅继承了金帐汗的绝对权力,还把所有的土地都变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作为莫斯科君主控制军权、巩固政治基础的手段,军事属地制度和劳动制度开始兴起。1480年,罗斯摆脱了金帐汗国的统治。然而,摆脱外国统治并没有改变罗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东方化进程。恰达耶夫曾指出:罗斯经历了野蛮而屈辱的异族统治,这一统治后来被罗斯民族的掌权者继承。“我们成了征服的受害者。我们推翻异族统治后,本应使用西方兄弟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思想,但我们脱离了大家庭,陷入了更残酷的奴役,而这种奴役被我们获得解放的事实神圣化了。而在当时似乎笼罩着欧洲的黑暗中,已经出现了多少光明!”他认为,这是俄罗斯青年的悲哀历史。发展中的专制和农奴制成为莫斯科公国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建立统一的国家意味着一切取决于莫斯科的意志和沙皇的意志。沙皇政权不能容忍任何与其利益不一致的事情。它严密控制一切社会文化生活,实行自我封闭政策,从而使莫斯科公国几乎与欧洲文明隔绝。然而,在16世纪,一个对俄罗斯历史和文化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因素已经开始出现。为了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成为欧洲大国,俄罗斯不断与周边欧洲国家发生冲突。由此产生的直接军事和经济需求迫使其认识到欧洲文化的优越性,开始向西方学习,试图从那里引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但在17世纪初的“混乱时期”,俄国经济衰落,政局不稳,屡遭西方邻国入侵,被动挨打受辱。这段痛苦的历史经历对罗马诺夫王朝建立后的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7世纪俄罗斯开始面向西方时,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来源于拜占庭的精神和艺术以及蒙古征服者的结构和制度。17世纪是俄罗斯文化史上非常关键的时期。经过数百年的东方发展,俄罗斯终于迎来了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罗马诺夫王朝建立后,特别是17世纪下半叶,沙皇阿列克谢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与西方的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西方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政治思想也传入俄国。如果说阿列克谢拉开了俄罗斯欧化的大幕,那么彼得一世则上演了一场高潮迭起的欧化大戏。18世纪前期的改革打开了俄罗斯面向欧洲的大门,西方文化全面冲击了传统的俄罗斯生活。俄国开始按照西欧的方式组织工业,改革行政管理,建立科学院和大学。启蒙运动在俄罗斯迅速传播,发展成为一场颇具声势的运动;教会垄断精神和文化生活的局面被打破,世俗化趋势日益加强,教育、科学、文学、艺术、风俗、婚姻和家庭关系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俄罗斯开始摆脱中世纪的状态。19世纪初至1861年改革,俄国农奴制开始瓦解,资本主义因素不断增长,新文化蓬勃发展。19世纪初,西方世俗文化的最高体现——自由主义在俄国贵族中广泛流传。官员们提出的限制农奴制和实行立宪主义的计划标志着贵族自由主义的发展,而政权实际进行的改革则意味着传统结构和制度的松动。1812-1814的反拿破仑战争催生了西方自由主义文化对俄罗斯冲击的高潮,十二月党运动是欧化贵族青年以革命的方式将西方自由主义文化移植到俄罗斯土地上的尝试。虽然12月党内起义失败,但俄国社会的精神追求并未停止,西方文化的东传势头不减。继自由主义之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浪漫主义也在俄罗斯青年中流行,极大地刺激了俄罗斯思想界的唯心主义倾向,使其激进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围绕俄罗斯的历史道路和发展方向,斯拉夫人和西方人发生了一场著名的论战。它催生了俄国解放运动的两大流派——革命民主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也给俄国社会思想的未来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19世纪上半叶,在俄罗斯社会酝酿变革和西欧文艺思潮影响的背景下,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文学中的古典主义逐渐衰落,感伤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新文体层出不穷。戏剧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浪漫主义取代古典主义后,现实主义迅速登上舞台。画坛有清新之风吹来,浪漫情调和现实生活氛围挑战学院派推崇的古典主义。在音乐方面,形成了独立的俄罗斯古典学派。此外,历史、经济等社会科学取得新进展,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世界性成果。教育的发展导致了新一代平民知识分子的出现,图书、报纸和期刊的种类和发行量的显著增加标志着大众文化的提高。1861年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新文化继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农民改革后,地方自治、司法、军事、财政、国民教育、新闻出版等都按照资产阶级法治精神进行了初步改革。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渗透到宗法制度的农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欧化的范围不再局限于贵族,而是扩大到了新的居民阶层,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思潮和运动探索俄罗斯的未来:以平民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虚无主义悄然兴起,逐渐形成民粹主义理论和运动;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提出了敦促政府继续改革的新纲领和向宪政过渡的系统主张。这两大解放运动流派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社会文化力量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诉求,他们的选择影响着俄罗斯的命运。这一时期,文艺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科学界有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重要的研究成果。对知识的渴求成为时尚,社会组织和私立学校非常受欢迎,民主知识分子组织了业余扫盲教育,俄罗斯妇女发起了广泛的争取高等教育权利的运动。19年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沙皇专制和中世纪土地所有制仍与之并存。这一时期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多样化,竞争更加激烈。在文艺方面,批判现实主义流派继续发展,无产阶级文艺的萌芽破土而出,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等源于西方的现代主义流派层出不穷。在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领域,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和对抗。随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西方无产阶级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俄国无产阶级思想逐渐形成。随着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出现,列宁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与此同时,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纲领和策略趋于激进,与专制主义的矛盾日益加深。传统的宗法文化由于自身基础的弱化而衰落。社会运动的广泛发展和革命情绪的增长表明,宗法观念对社会的约束力逐渐减弱,旧的国家制度和政治结构陷入危机。俄罗斯正面临新的选择,因为一系列结构性矛盾的积累使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陷入困境。1917、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制度后,布尔什维克主义与俄国传统的农民民主相结合,使俄国脱离了资本主义轨道,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俄罗斯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历史造成了俄罗斯文化来源的多样性,而这种多元文化的逐渐形成,成为传统民族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相互矛盾、相互渗透的过程。特别是在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竞争、妥协和融合是俄罗斯文化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俄罗斯的欧化表现了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试图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追赶世界潮流的强烈愿望,其实现途径是向西方学习,引进更先进的异质文化。西方文化的大规模进入导致了广泛的文化分裂,如现代城市与传统乡村并存,新兴资本主义工业与传统宗法农业矛盾明显,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社会思想等众说纷纭。俄罗斯贵族和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精英,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分歧,对本国传统文化和外来异质文化采取不同的态度,进而在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上产生分歧和冲突。早在17世纪,沙皇阿列克谢时期,对西方文化就有追求崇拜或抵制排外的不同态度。随着欧洲化的扩大和加深,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对立也在加剧。然而,虽然代表不同意见的精英可能在一定时期内获得或失去权力,从而影响政策,但从根本上说,改变相对落后国家落后面貌的过程,必然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欧化过程中,俄罗斯传统文化没有被淹没,而是通过与西方文化的结合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西方文化并没有被排斥,而是经过一些改造被吸收进了俄罗斯文化。这是17世纪以来俄罗斯文化进程的基本模式。欧洲的东西、方式、观念,往往被俄罗斯的一些传统所接受。彼得一世按照欧洲的方式建造了一个大工厂,采用了欧洲的技术,但他使用农奴作为劳动力。俄国资本主义生产逐渐发展起来,但与欧洲不同的是,沙皇政权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还直接管理着大部分重工业。1861年的改革把农奴从人身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国家仍然通过村社控制农民。西方自由主义传入俄国后,在一定程度上与专制主义相结合,成为贵族自由主义;即使是后来的俄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也因其对专制主义的妥协和依赖而不同于其西方原型。由于欧洲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它与俄国乡村传统相结合,形成了俄国农民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文化也是如此,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布尔什维克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形式。当然,也有一些直接移植到俄罗斯的西方文化因素,比如科学知识、文艺风格等。在俄罗斯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沙皇政权政策的双重性。沙皇政权不仅主张俄国欧洲化,而且竭力限制这一进程:为了加强军事和经济力量以巩固现有体制和支持外交政策,需要引进西方知识和技术,还需要按照欧洲标准培养官员和专业人员。在这方面,俄罗斯面向欧洲。但它担心西方的社会理论——从自由主义到空想社会主义再到马克思主义——会损害专制制度的基础,所以它试图使俄国与西方隔绝,同时防止新思想的传播,它大力宣扬专制制度和东正教是俄国历史发展的条件的观点,主张驯服服从、笃信宗教、忠于沙皇的民族性。由于这种情况,西方文化在表层生活中容易被接受和认同,但在深层结构和意识中却受到限制。但是,欧化有自己的逻辑。虽然有限欧化政策的目的不是改造社会,但其实施必然导致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动摇,因为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最终会导致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并使新文化向更深层次渗透。事实上,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及对这种经济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沙皇政权多次实施自由主义改革。20世纪初的改革(19)、六七十年代的改革(19)、20世纪初的斯托雷平改革都是典型的例子。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俄罗斯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文化近代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长期以来,来自欧洲的新文化带有鲜明的上流社会色彩,而传统的宗法文化影响着绝大多数人口——首先是农民。欧化的过程造成了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之间的文化分离,扩大了他们之间的差距。因为欧化的主要受益者是贵族,而这是以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的。彼得一世为俄罗斯的欧洲化做了很多,但他是以莫斯科公国时代形成的传统方式做的。其结果是,虽然俄罗斯的表面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其内部结构却继续朝着原来的方向发展;贵族的经济、政治地位、教育和生活方式都已经欧化,掌握了精神生产手段,但农民的处境却进一步恶化。即使在1861年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虽然新文化不是贵族独享的,但作为俄国民族主体的农民,整体上仍然受到宗法制度及其观念的束缚,欧化的城市与愚昧落后的广大农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鸿沟。在城市里,上层和下层的差距是一样的。这种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之间的文化分离和对立给俄罗斯的进步增添了几分戏剧性。正是在欧化的上层,那些本质上敌视专制主义和农奴制的势力首次出现。从拉吉舍夫到十二月党人和赫尔岑,这些反传统的斗士和新文化的代表都是在欧洲文化的影响下或欧洲的直接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另一方面,俄罗斯农民作为上层阶级欧化的受害者,一直是传统宗法文化的主体。他们把来自西方的任何东西和思想都视为骗人的陷阱,只相信“沙皇的父亲”是他们的保护神。正因为如此,沙皇政权直到1905年都把农民视为专制主义的基础。这种情况曾经让接受了欧洲先进思想的进步贵族发出了“贵族失望的呐喊”,也残酷地击碎了民粹青年的天真理想,因为他们得不到自己想要帮助的人的理解和需要。但是,随着俄国在资本主义道路上的迅速发展和新阶级的成长壮大,来自欧洲的社会思潮开始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基础,从而使俄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希望之光。俄罗斯近代文化进程的背景是俄罗斯在欧化道路上的发展,这是俄罗斯面向西方,追赶世界潮流,希望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强国的历史性选择。尽管几经波折,但彼得一世确定的欧洲化政策主导了近代俄罗斯的历史进程。俄罗斯与西方,这是近代以来俄罗斯思想的核心问题。俄罗斯的历史表明,只要落后于西方,就需要向西方学习,从西方引进有助于增强自身实力的东西,而俄罗斯社会对西方文化和俄罗斯文化的价值判断差异不会消失,必然会充分反映在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中。

在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整合范围内,文化观念的流动一直处于强者征服弱者群体的过程中。世界土著文化社区的解体是不言而喻的。在整个文化进程的规模发展中,西方主流文化的绝对优势在世界范围内泛滥和扩张,造成了文化殖民世界的大众化。以强大的市场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文化扩张主义,以及以欧美文化中心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推行,文化传播正在重构一体化或全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

因此,在过去的300年里,当欧洲文明和文化与世界各地的土著文化相遇时,产生了许多征服不同文化、文明处境和遭遇殖民的场景,影响了不同文化类型和地区的自我封闭运行机制。如果把欧洲文化中心扩展到外围,做一个扩展的地图描述,大致有以下几种文化类型的独特性。(1)俄罗斯东正教,以其核心文化价值,存在于地理上横跨欧亚大陆。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亚洲人的种族——俄罗斯文化圈,从彼得大帝时期开始到现在。它创造了一个不同于欧洲文化的文化区域,给19世纪以后的世界带来了一种文化模式。(2)另一个以亚洲为中心,学习欧洲文化的文化圈。其代表有日本、台湾省、香港、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大陆等。它通过融合欧洲文化和亚洲文化,特别是中国大陆近20年的改革开放,重组了亚洲文明,东亚文明的儒家文化圈与欧洲文明融为一体,创造了现代新儒家文化的东亚文明模式。(3)在印度次大陆,由于被英国殖民地占据的历史原因,印度文明与欧洲文化相互吸收创新,孕育了不同于东亚文明的新文化,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文化发展的过渡带,构建了不同的印度文化和文明模式。(4)北美开发新大陆,新的欧洲文明和民族进取心态进入这一地区,很快形成了近300年来以美国为中心的另一种类型的欧洲文化。它不同于欧洲本土文化,充分展现了欧洲文化生动的创造力,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有了新的发展和建设。而且越来越成为当时欧洲文化现代性的代表。(5)非洲文化的原始性在欧洲文化的强势面前也一直在衰落和灭绝,一些非洲国家效仿欧洲文化文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6)从欧洲文化的实力来看——世界文化的格局在空间上形成了从主流向边缘滚动的趋势。如果我们看看近代300年的历史,欧洲文化的发展正开始从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其他文化群落的存在已经被欧洲科技文明、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征服,其边缘化正在成为更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