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字体的发展

原印刷字体是雕刻时使用的字体。雕版印刷是中国发明的一种印刷方法。先把写好的字贴在木板上,再刻成反射性的刻字,即印版。所以雕版印刷的刻字是手写楷书。后来到了宋代,印刷的数量和品种大大增加,出现了专职版作家。他们与板刻师合作,设计出一种美观易刻的字体,这就是最初的宋代。北宋清朝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用泥土把活字做成片状。之后出现了木活字和铜活字。这些字体仅限于“楷书”和“宋体”,字体大小固定为一种大小。至于模压铸造金属字体,据说是公元18世纪,通过澳门传到上海的欧洲传教士发展起来的。

中文的字符比较多,设计一套字体非常费力。此外,制作字体和铸造字符的工作繁重,因此活字字体的数量有限。40年代的活字字体只有四种:(1)老宋体(2)仿宋体(3)黑体(4)中文正楷。到了50年代,新的美容机构增加了。字体的大小以数字为单位。一套标准宋体字分三个系列配置:(1)楚、2号、5号、7号(2)、1号、4号(3)、3号、6号,在基本9000字的基础上,一套字要配置的字体数量将达到8万种以上。因此,铸造活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这三个系列都有自己的基本用途。对于印刷公司来说,它不需要配置所有三个系列。书籍正文常用的排列字号是五号,报纸用六号,教科书用四号(14分)。因此,根据工作的性质,可以选择不同的配置。

同一组字符的笔画需要保持一致,无论其大小如何。如果以某个字号为标准,会放大或缩小到其他字号,有一定的局限性。过度的时候,笔画比例会不协调。所以放大到一定程度,笔画多的字有些笔画要加粗,缩小到一定程度,有些笔画要减少。这些工序增加了制作字模的难度。

在照相排字技术中,一个光学镜头可以用来放大或缩小一套标准的负片字体,造成不同的大小。然而,它也有一个限度。过大或过细时,粗幼字的比例似乎不协调。所以通常会有两到三种不同大小的负片字体作为标准,分别在不同的范围内放大缩小。数字字体,由密集的点阵组成。每一个点都是一个像素,因为像素多,所以字体放大缩小的时候修改笔画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