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以及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征。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的出现(公元前9-8世纪)——中央议会的建立和拥有行政机关的贵族国家的建立(公元前8-6世纪)——贵族拥有专属权力但平民没有权利。
2.经济发展
农业、工业、商业和贸易都得到了发展。
3.类别变更:
随着工商业奴隶主的形成,市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沿海派”
4.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的改革:
1,内容:“颁布解除消极责任的命令”
建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的权力,建立“400人会议”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业、工业和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第三,对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的基础。
基督教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的形成
伯里克利的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的民主。
2.历史局限性:贵族在国家权力中占有绝对优势,下层平民不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的残余和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社会政治局势动荡。
高中历史知识选修1二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及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和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有土地的增加和新的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井田制的解体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阶级的形成,新地主阶级的出现,要求变化。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变法维新。
齐国的管仲改革、鲁的“始税亩”、魏的改革、楚的吴起改革。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1,以农谋富的经济改革:弃矿田开楼房;重农抑商,重奖农织;统一测量
2.政治改革:奖励军事成就,建立20级爵位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推广郡县制,建立严格的户籍制度,制定左联法。
3.文化习俗改革:《焚书·明法令》;改革社会习俗,父子分离,一夫一妻制
三、评价:秦强大,意义深远。
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造新制度;秦国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它在秦乃至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表演
在经济上,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改变,矿区已经废弃,土地私有制已经基本确立。这激发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给秦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它打击和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改善了封建国家机器的功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
军事上,奖励战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周天子派人送礼,诸侯派人祝贺。
3.限制
轻视教育,主张轻罪重罚;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加剧;不要与旧的制度、文化和习俗划清界限
4.负面影响: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产生了负面影响。压制工商业的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鼓吹君主专制,选择了错误的政治制度方向,为后来的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改革不彻底,所以我国封建社会早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着大量的奴隶制残余。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东晋建立代国,拓跋珪建立魏国,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复苏,促进了畜牧业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
2.鲜卑文明与汉族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监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偷逃赋税徭役。
广大农民税负重,农民起义不断。
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了矛盾。
3.冯太后和孝文帝注重中国化,具备改革的条件。
二、改革内容:
1,创新制度:制定薪酬制度,实行均田制,建立三长制,实行租调制。
2.迁都:目的——加强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旧势力;原都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有软患,南有中原。
3、移风易俗:汉服、汉语方言、汉姓、韩通婚姻、改变汉族。
第三,评价:促进民族融合
1,经济复苏繁荣
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的发展。
2.政治权力封建化的加速。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采取汉族的封建统治制度
3.民族交流与融合。
鲜卑游牧民族鲜卑人的农耕生活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4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总结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2)赤贫体弱:经济困难,入不敷出;辽、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庆历新政:以整风为中心,侵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实施一年多就夭折了。
二、内容:
1,富国之法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税法、城市简易法、方田平均税法和平均损耗法
2、取学者之法
改革科举,整顿国子监,改革选官
3、强军的方法
《嘉宝法》和《马匹保护法》将《孙子兵法》定为军事箴言。
三、评价:
1,结果:新法废止。
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实施中的缺陷
2.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宋贫困状况的改善: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上升,国库充裕。
北宋衰弱局面的改善:军队战斗力增强,取得重大胜利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5
第五单元宗教改革
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
(1)了解天主教在中世纪的地位和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认识马丁?路德主张宗教改革,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中世纪天主教的黑暗统治与危机。
1,天主教地位:统治地位,统一神权。
经济上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
政治上,宗教权力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
思想文化上,主导文化教育,扼杀人的思想;
在社会生活中,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群众深受教会的束缚。
2.宗教“异端”思想
实质:市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责备:天主教会
手段:利用宗教思想“异端邪说”
表现:12世纪法国清教徒14 ~ 15世纪英国威克利夫捷克胡西思想及胡西战争的影响:打击了天主教神权,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3.西欧向现代的过渡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二、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社会原因
根本原因:分离主义政治局阻碍了德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主要原因:教廷政治上控制德国,经济上掠夺德国。
主观原因:马丁·路德渴望宗教改革。
直接原因:天主教兜售赎票。
(2)标志:“九五大纲”出版。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
世俗统治权力高于宗教权力,主导宗教权力。
建立国家教会
(4)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它促进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圣经》的德语翻译促进了德国民族语言的发展。
最终确立了“宗教由国家决定”的原则,路德教获得了合法地位;
新教的建立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为欧洲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加尔文的改革
(1)因果条件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加尔文深入研究圣经。
(2)内容
坚持圣经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反对教皇的权威;耶和华简化了宗教仪式;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的宗教精神;主张“审判第一”,宣传选民,抛弃民众;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有节制和忍耐的美德;倡导建立和谐的养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3)功能
传播到欧洲的许多地方;日内瓦变成了“新教罗马”
3.亨利八世的改革。
(1)背景
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天主教对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
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
社会各阶层的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日益集权的英国君主试图摆脱梵蒂冈的束缚。
(2)内容
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进贡。
断绝英格兰教会和梵蒂冈之间的行政和经济联系。
让国王成为英国的最高元首。
保留天主教教主制度、基本教义和仪式
没收的修道院财产属于王室。
(3)结果
伊丽莎白一世进一步巩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英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的工具。
第三,历史作用
它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打击西欧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第四,本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相关文章;
★人教版历史选修课的一个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梭伦改革知识点
★超详细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一个必修知识点的总结
★高中历史2020的一个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考点整理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