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开始称之为汉城?

“首尔”的称谓沿袭了古代朝鲜历史朝代的用法。1394年,李成桂从荆凯迁都汉阳,正式定名为汉松。这个名字在中文里已经用了600多年。二战结束后,韩国称首尔为韩语的“首都”,英文音译为Seoul,但韩国的书写汉字仍写成Seoul。所以可以说,这次韩国首都中文名的更改,绝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而是包含着深刻的原因和其他复杂的考量。

随着19年底民族主义的兴起,韩国出现了一种思潮,认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能客观评价中国文化对韩国民族文化的影响,而要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响。二战后,韩国民族主义思潮进一步发展,韩国语注音文字被法律作为特殊文字使用。从1970开始,韩国中小学教材中的汉字被取消,完全使用表音文字。

随着韩国经济的崛起,这种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进一步发展。1988首尔奥运会前,韩国政府下令取消所有牌匾上的汉字,以强调韩国的民族文化。

直到1999年2月,金大中总统才下令部分解除对汉字使用的限制。但韩国国内有激烈的反对势力,担心这一措施会导致汉字泛滥,韩文消亡。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韩国的中文名称“首尔”是其民族主义在新形势下延续和发展的一种表现。

另外,“首尔”是几百年前中国人习惯用的称呼。虽然是古代朝鲜先民写的,但现代朝鲜人总觉得这不是自己的名字,很容易和中国的汉朝联系在一起。对于汉朝,部分朝鲜人缺乏正确的历史观,认为汉武帝在朝鲜建立的四郡是对朝鲜半岛的侵略。

所以有些韩国人对这个名字有不好的心理情结,打算改译名。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韩国官方对改名的解释只是表面的。是企图用国际惯例掩盖更深的心理情结,方便国际交流,试图摆脱汉字文化对韩国的深刻影响。

对此,我们应该持一种更加平和和理解的态度。朝鲜民族在历史上遭受过日本侵略者的奴役。大力弘扬朝鲜民族的文化,强化本民族文化的主导地位,努力摆脱外来文化的影响,无可厚非。不应该随意贴上狭隘的标签。

但另一方面,韩国在保持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对外来文化,尤其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不应该不分好坏地加以排斥。事实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韩国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韩国有权更改其首都的中文翻译,但中国和其他拥有中文权利的国家也有权接受或不接受这个新的翻译。接受不接受也是中国和其他华语国家的权利,韩国应该尊重。因为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来说,不仅仅是翻译问题,还涉及到历史习惯、经济成本等问题。因为首尔更接近它的英文发音Seoul,中国自古以来就这样称呼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