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宇简介

记者曾和周光宇在同一个林场当过知青,这是历史的巧合。作为一名战友,我经历过农活和生活的艰辛。周光宇到林场时,才17岁。他又瘦又小。为了过“劳动关”,他肩膀上的皮肤被磨了一层又一层。仅仅半个多月,他就能负重50多斤。一场大雪过后,当周光宇和他的伙伴们爬上林场的鹰山,吟诵毛泽东的诗《北国风光》时...吸引了无数英雄争相折腰”,周光宇当即表示,“我就是要为老山折腰。”当时,周光宇在林场的月收入只有十几元,比在城里当工人时低了将近一半。但无论他是送奶工、拖拉机手,还是果园管理员和厨师,他都全心全意地做好每一份工作。为了保证公共财产不受损失,他曾经和偷林场水果的人进行过坚决的斗争。结果,他受了几次伤。

从65438到0976,周光宇被调到南京钨钼材料厂当工人。20年后下岗,月收入只有186元。他的妻子王是公共汽车公司的售票员。1998退休,月收入只有434元。就这点小钱,我们还要安排家庭生活,还要养活两个要上大学的孩子。很难活下去。王说,虽然生活很艰苦,但一家人仍过着舒适的生活。因为,作为家里的主心骨,周光宇从来没有抱怨过社会,抱怨过家庭,抱怨过朋友。他依然每天微笑着、精神饱满地走出家门,努力寻找自己能做的事,做别人需要他做的事。下岗期间,他卖过螺丝、龙虾和猪肉,摆过水果摊,做过空调安装工、送货员和浴室看门人,尽管已经五十多岁了。

周光宇从不跟别人说家里的困难。太平门社会委员会的老主任吴士梅,曾于1960年在菜场与王见过一面。她惊讶地发现,老周一家的生活还没有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于是让老周填写了一份“最低生活保障”申请表。谁知,老周第二天就去社委说:“我现在过得还不错,不需要低保了。我还是给我找点事做吧,不管是红箱还是白箱,我来搞定……”

下岗后,周光宇经常回厂里看看。遇到厂领导,总会问“厂里有什么新的脱困办法吗?”“空厂房可以考虑建农贸市场吗……”周光宇就是这样。面对困难,他从不抱怨,总是尽力去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