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经历了哪些发展?
洪泽湖流域的前身是古干渴湖。由于新构造运动的断层抬升、泥沙淤积和陆向海的不断推进,胡克向内陆退缩,分割成无数的小湖泊,史书中记载有破釜溪、白水塘、涪陵塘、木墩湖、方嘉湖、程子湖等。这些湖泊大多由水路相连。杨迪乘船去江南,经过一条破釜溪。下大雨时,他把破釜溪改名为洪泽浦,故名洪泽湖。据史料记载,从1575年到1855年的280年间,洪泽湖大堤决口140多次,每一次决口,江苏何丽霞地区都成了“泽国”,尤其是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的黄河淮河流域。京剧《虹桥献珠》讲的是古代泗州城被洪水吞噬的神话故事。
洪泽湖是淮河流域的一座大型水库。该湖因依托东部大堤为屏障,湖底比东部平原高出4 ~ 8米,为“悬浮湖”。洪泽湖大堤,原名高家堰,始建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00年)。原来是非堤,长30里。自1194年黄河攻陷淮河以来,湖面扩大,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后来在明朝永乐、万历年间多次修筑,土堤延伸至江坝,就是今天洪泽湖大堤的雏形。明代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大堤北段护坡改为块石,至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才完成,形成“堤堰有筑之势,市县有釜底之状”。仁、义、礼、智、信五坝筑堤泄洪,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洪泽湖多年平均水位12.10米(蒋坝水位站),湖泊蓄水量24.4亿立方米,水位从1.24变化到4.14米,湖泊平均永久水深只有135米,局部最大水深4.75米。
流入洪泽湖的河流主要有淮河、滦通河、何穗河、安河河和魏桥河,大部分分布在湖的西部。在任虎湖的河流中,淮河是最大的,最大水量为每秒26500立方米。入湖水量占任虎湖总水量的70%以上,是洪泽湖的主要供水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湖区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洪泽湖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沿湖建有三江闸、两江闸、高良涧闸,建有江坝、高良涧两座船闸。此外,洪泽湖大堤全面整修,苏北灌溉干渠、二河、新淮河开挖,形成蓄排并举的枢纽工程。现在洪泽湖已经成为淮河下游的一个大型蓄水水库。总灌溉渠年出水量约700 ~ 6543.8+0.4亿立方米,灌溉面积扩大到6543.8+0.8万亩以上。
洪泽湖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有刀鲚、银鱼、鲤鱼、鲫鱼、鳊鱼、白金、草、鲢鱼、乌鱼等,还有虾、蟹、螺、蚌、鳖等。上世纪50年代,洪泽湖水产品最高年产量达到4200万斤,如今的产量只有当时的一半。鱼类生产中,银鱼、鲢鱼产量猛增,1969年鲢鱼收购量为37万斤,19765438年增加到1977年的1.7万斤,1977年达到31.7万斤。
洪泽湖的水生植物主要分布在湖的西部,芦苇主要分布在淮河的硕威路沙滩上,总面积约6万亩。芦苇产生了。除了直接经营建材和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外,湖区很多乡镇还用芦苇加工成芦苇席,运往国外。此外,湖区还产芡实和莲子,1971收购莲子约8万斤。1953三合闸建成前后,洪泽湖大型水生植物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1953之前,湖面上很多大型水生植物密集,莲藕、柳珊瑚丰富。据说“鸡头和马蹄是半年的粮食”,这表明他们的产量很大。三河闸建成后,湖水水位明显升高,许多滩地被淹,大大减少了它们的分布面积。目前,除了湖的西部比较茂密外,大部分湖泊都变成了开阔的水面。
水利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洪泽湖的水产资源,但水利的效益是巨大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大力恢复和增殖水生资源,以达到湖泊综合利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