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清廷为何战败,双方海军实力差距有多大?

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国运对赌”的战争。清朝政府似乎会赢得这场战争,但它输得一塌糊涂。虽然清政府已经拥有了亚洲第一支海军,但这是一场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战争。

两国建立海军的根本目的不同。

清政府的海军和日本海军几乎同时成立。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两国在办厂造船、培养人才、购买军舰等最初动机和准备工作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国的战略目标明显不同。

▲北洋水师定远铁甲舰模型

清政府海军的目的是“自强、征服海洋、与洋人抗衡”,保家卫国,保卫领土,维护清朝的统治。实际上是一方面抵抗侵略,保卫海域,另一方面压制国内抵抗势力。第三,执行清政府的海外使命,保卫诸侯国。清政府海军的最大目的是防御日本,但并没有制定积极的防御政策,甚至在甲午战争中采取了消极防御的策略。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明确了海军的崇高战略目标。1868年开始实行“军事强国”政策和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4月,明治天皇发表诏书,宣称“日本是万邦之本”,表明海外扩张的目的。1870年,日本制定了20年内拥有200艘战舰和25000名常备军的目标。

▲日本对外扩张的目标

同样成长周期的海军,成长结果完全不同。

清政府建立了海军,但并不清楚海军的建设目标,也不知道要建设成什么样子。清朝的海军从洋务运动中崛起,到1888年北洋水师成立时,经历了20年的成长周期。此时已经拥有装甲舰、快船等大小舰艇25艘,实力位居亚洲第一,远超日本。

北洋有7艘2000吨以上的军舰,有27000吨,是日本的两倍多。但北洋水师建成后,再无军舰添置,清政府内部勾心斗角。不但没有全力建设北洋水师,还将军费挪作他用,其中654.38+03万元用于建园。当时买这七艘军舰只花了778万两,如果把这6543.8+03万两也用来买军舰,北洋水师的实力至少会翻一番。

▲甲午战争纪念馆保障展品。

日本方面,在1870,明确提出要建设装备精良的海军,装备比英国还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提出了一项“八年计划”,花费2664万日元增加32艘大小舰艇和鱼雷艇。为此,日本把烟酒行业的税收全部用作军费。日本为了筹集军费,发行海军债券,连皇室都省吃俭用,动员全国的贵族和富人捐款。并下令将政府官员工资的10中的1作为海军军费。

在日本政界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日本在甲午战争前拥有31艘军舰和24艘总排水量为63373吨的鱼雷艇,排水量为33330吨的6艘军舰和排水量为165吨的2艘鱼雷艇正在制造中。

▲北洋水师“致远舰”

两国对如何使用海军有不同看法,清政府交出了“制海权”

在海军的使用上,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制海权,采取什么样的进攻就决定了能否夺取制海权。

清政府根本没有海权概念。包括李鸿章在内,对海军的定义也只是“保卫”,所以保卫领土就够了,不需要主动进攻。丰岛之战,北洋水师提督丁率领10战船主动出击,李鸿章却让他把握好进退时机,以护舰为重。虽然李鸿章手下不少官员主张变守势为攻势,甚至有文官提出两国交战时谁掌握了“制海权”谁就赢,但这些建议并没有被李鸿章采纳,而是采取了避战护舰的被动策略。

▲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冲突政策。

日本方面提出了“总体作战方针”。第一,如果海战成功,掌握黄海制海权,陆军直接进攻北京。第二,如果海战失败,我们就撤退到平壤,舰队维护朝鲜海峡的制海权,以方便陆军增兵。第三:如果海战失败,制海权被清政府取得,所有军队撤回朝鲜。可见日本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谁获得了制海权。两国的文化差异导致了海战的不可避免。

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先人在创造人物时,主张“止敌不战”、“兵不侵”,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境界。几千年对和平的追求也让中国习惯了预防为主。比如万里长城,就是防御的象征。在大部分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都是用这种防御思想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和平、繁荣、和谐的邻里关系。但在19世纪,清政府并没有继承和发扬防御政策,反而变得保守僵化。

ahava基地布局

中国背靠高原草原,东临大海,地理空间广阔,物质资源丰富,可以实现自给自足,这就使中国形成了重农轻商,手工业和农业为主的社会结构。人们形成了小富即安的思想,对海洋无心,这也使得中国的边防一直忽视海防,形成了重土轻海洋的观念。在晚清,政府在应对来自海上的危险时非常被动。海上发生战争时,考虑的是海防而不是海权,不重视研究西方海军的战术,对海军战略缺乏充分了解。

日本是一个岛国,一个孤立的经济体,空间狭小,资源有限,决定了其对外依赖寻求资源,形成了向外扩张的进取意识。岛国的地理位置使得日本需要在海权上获得安全感,所以日本有很强的海上进取意识。

▲日本明治天皇

对于海外需求,明治天皇把强兵作为富国的前提,把大力发展海军作为首要任务。在这种思想下,日本打造进攻性海军,控制海上霸权,控制东亚乃至世界。

甲午战争前的30年,清政府和日本的地位是一样的。对于两国的发展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此时,世界各国海军正处于从帆船向蒸汽船和装甲船的过渡时期。海军的实力建设取决于统治集团的眼光和素质。19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多年间,清朝也抓住时机建设海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度领先日本。但最终腐朽短视的清政府错过了百年一遇的机遇,阻碍了海军的发展,使得清政府海军信心不足,防御上趋于被动和薄弱。

所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参考《李鸿章与北洋舰队》

明治文化收藏

中国近代史资料系列。洋务运动。

日本海军史

李鸿章。派提督去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