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5
一是土地的绝对平均分配,二是实行公圣库制度;无法实现;因为绝对的平分土地和神圣的图书馆制度都是乌托邦,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实施。(客观环境紧张无法实施酌情给分。)
34.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所有田地都是按人口划分的,不分男女,家庭大小都算。人多就多分,人少就少分,杂九。比如一家六口人,分三好田,三丑田,半丑田...天下之人皆是天父、主、帝,天下之人皆非私,万物皆属主,则主利用之,天下之人皆处处平均,人人皆充满温暖。——引自《中国土地制度》
材料二:以宗教著称的中国文武制度,一切都远超西方人,单单枪械就绝对逊色。.....中国要自强,不如学外国的利器,要学外国的利器,不如找工具做工具,学工具,不必用其所有人。——李鸿章致总理衙门的信
材料三:(1)赶走鞑靼人。.....伪满洲国政府穷凶极恶,现在满脑子都是利润,正如义师所指出的...(2)恢复中国。.....在驱逐鞑靼人之后,我们将恢复我们民族的国家。(3)中华民国的成立。今天,人民革命是要建立一个国家政府,所有公民都平等地有权参与政治权力。总统是由人民选举的。(4)平等的土地所有权。.....世界上核定的地价,其现有地价仍属于原所有者;革命后社会改善和进步所增加的代价属于国家,由人民共享。——孙中山的同盟会宣言。
根据材料和知识,回答:
(1)以上三份材料分别代表了近代中国的什么阶级和政治派别?
(2)材料1的两个基本命题是什么?,能实现吗?原因何在?
(3)材料二命题的根本缺陷是什么?这导致了什么?
(4)《材料三》作为一个革命节目的弱点是什么?这导致了什么?
(5)对比前三种材料,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熟悉程度?
答:(1)第一个材料是农民太平军的思想,第二个材料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第三个材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只说明阶级和派系)
(2)一是土地的绝对平均分配,二是实行公圣库制度;无法实现;因为绝对的平分土地和神圣的图书馆制度都是乌托邦,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实施。(客观环境紧张无法实施酌情给分。)
(3)物质二的根本局限是只学西方的科学技术(所谓“利器”),不接触封建制度,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或者“中国的文武制度,一切都在西方人之上。”);结果是洋务运动最终破产。
(4)民族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方向,民生主义缺乏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只说反帝不明,反帝不彻底打半分。)结果是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失败了。
(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救不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