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不叫它“夏冬”或者别的什么?

《春秋战国》中的“春秋”一词有其历史渊源,源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修订的历史文献《春秋》。名字不是随便起的,“春秋”一词有其特定的历史含义。

在古代,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一般以种植粮食为生,但在历法中,后来就没有精细的划分了。节气分为两个时期:春播,万物生长,各诸侯国储存粮食,发展生产;秋天,各国粮草充足,兵强马壮。这个时候,战争就更多了。

所以在当时,在人们的理解中,春秋不仅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与社会、政治、战争密切相关的词汇。

首先,中国的教育家孔子修订了《春秋》。他老人家爱收弟子,爱写书,爱记历史,所以有了这个《春秋》。他当时主要记录了鲁国的历史,大致是从鲁寅年,也就是公元前722年到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记录非常详细。

在此期间,鲁发生了许多变化,周围的诸侯国也是如此,当时的周朝也是如此。

首先,周平王迁都洛邑,这发生在公元前770年。而且,曾经称霸一方的晋国,发生在公元前476年。历史的车轮从春秋五霸变成了战国七雄。

这段历史与孔子修订的《春秋》大体一致,两者差距很小,以至于后世学者为了记录历史的方便,建立了东周,即从元年至周四十三年战国,史称“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