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为什么在《秋水》中讽刺孔子?
既然庄子认为个人的知识与万物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么孔子作为个体,在庄子看来也是极其卑微的。
庄子对儒家的仁义礼乐的过度宣扬,可以说是令人深恶痛绝的,因为这违背了他“雕即是削,返朴归真”的理想自然本性。
客观地说,庄子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批判有现实基础和一定的积极意义。庄子发出了强烈的抗议,也可以说是反对异化,要求回归人性的声音。
扩展数据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篇长篇。以前两个字为标题,中心是讨论人应该如何认识外国的东西。
本文以河伯与海若的对话为主体,河伯与海若有七问七答。
第一个问答,写出河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乐而自得,以天下之美为己有”。赫伯想得太多,而海若从不想得太多,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海若对大海的浩瀚和天地的无限的描述开阔了人们的心胸。
在第二段对话中,描述了时空的无限性和事物变化的不确定性,指出准确认识和判断并不容易。
第三段对话指出,宇宙中有很多东西是“不可言传,不可意会”的。
第四段对话进一步探讨了大与小的无常。
第五次对话,要突破主观的局限和坚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一切。
第六次谈话,何波问:“道的价值何在?”海若回答说,知道“道”就是知道自然规律,知道自然规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真相。
在第七次对话中,河伯终于问道:“天堂是什么?什么是人?”这里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为,是指胡作非为。海若认为真理是自然(“天”),无常的自然是鲁莽(“人”)。最后,庄子和惠子在濠江上畅游,就鱼与乐这一章展开辩论,写出了庄子看待事物的艺术心态和惠子分析事物的认知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