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闸湾乡历史
在黄闸河下游的拐弯处,驻扎着屯田军民两个营,此地改名为黄闸湾(今黄闸湾地区)。黄闸位于仙城河上游,后河床改道废弃。
自黄闸引水后,疏勒河水源由自然引用变为官方参与管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大兴水利,疏勒河水资源管理和灌溉管理得到更新,水利设施完备,灌区发展迅速,人民安居乐业。水利为灌区经济社会提供了可靠的支撑和保障。
历史上的玉门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当时,玉门花海和金池镇一带主要靠疏勒河的水灌溉。疏勒河的水源主要是祁连山的雪水。当河流在干旱年份干涸时,下游的昌马河和尤氏河将被切断。正因如此,玉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水事纠纷,甚至诉讼到法院。
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大批人口迁居玉门金池、京泥围(玉门镇),开垦荒地,发展农业。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军事防御,还调集了许多部队来守边屯田。这样,军民用于农耕的用水变得更加紧张,双方经常发生严重的矛盾。有一年夏天,至夏的春天没有下一滴雨,几乎所有出土的幼苗都死了。当地官员没办法,只好动员民众杀猪宰羊,跪拜龙王庙求雨。同时组织力量挖泉打井,兴修水利。尽一切可能挽救庄稼。他们挖了许多大型涝坝,收集泉水灌溉土地。没过多久,当地士兵为了灌溉农田,与农民发生了抢水大战,双方都有人员受伤。因为军队强大,自然占了上风,抢了涝池浇灌他们的土地。几天后的一天晚上,当地农民联合起来夜间袭击军营,打死打伤多名官兵。与此同时,官兵们还用长矛和大刀打死打伤了许多农民,然后把他们。
此事上报县政府,县令无法判案,告到法院。
不久,朝廷的一位钦差大臣在调查情况后,下令兴修水利,修了几条大运河,用石头做了许多大城门,根据实际军民人数按时放水,缓解了因水引发的矛盾和打闹事件。关于此事,苏州记载:“赤金堡以南,原古河沿山西流。康熙五十六年,建城招人后,开渠,有一渠、二渠、三渠、四渠,都发源于草原。所有的泉水汇成河流,相继进入渠道,灌溉了60多公顷。”
若干年后,在今天的玉门镇、黄闸湾一带,类似的军民争水事件再次发生。农民杀了士兵,扩大了局势。后来法院为此事下令当地调解,但还是解决不了。然后一个总督到了玉门一带,下令在黄闸湾修建一座石头“御门”,用来治水,同时刻石立碑。那个地名后来叫“黄闸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