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的历史和文化

饺子有两个历史版本。

张仲景说,饺子源于张仲景的“医圣”和“戒药于冬至日”。东汉时期,南阳县(今河南邓州市葛东镇)聂人张仲景潜心研究古代医书,收集有效方剂,撰写了《伤寒论》,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为中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终其一生,他以“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医,亦为良医”为题词,济世救人,关爱百姓。长沙任知府,主政三年,不忘大堂行医,诊病上药。他看到白河两岸的村民饥肠辘辘,骨瘦如柴。很多人的耳朵被冻得溃烂,心里承受不了。他们辞职,为人民行医。冬天到了,他让徒弟们在南阳东关搭棚撑锅,把羊肉、辣椒、祛寒的草药一锅煮。熟了就拿出来剁碎,然后煮成耳状的“椒儿”汤。每人喝了一碗两角儿的汤后,全身血胀,耳朵发烫,感冒消失,冻耳朵很快就好了。它已经代代相传了1700多年,人们每年冬天吃焦耳至日,以纪念张仲景老师。

《李世民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喜欢吃丸子,怕油腻,就让厨师在肉里加菜。结果炒和煮都无法形成。厨师灵机一动,唐太宗问是什么,厨师回答说是用皮包肉丸,很结实,叫“狱丸”。没想到,唐太宗喜出望外,连呼“这下好了!这下好了!”打那种“监狱丸”成了重大节日的标志性食品。1972年,考古人员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埋藏的一个木碗中发现了十几件“形似月牙”的食物,经专家鉴定为唐代的“狱丸”,类似于今天的饺子。可见,早在1300年前,唐朝的交子就已经传播到西域少数民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