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明湖是怎么形成的?
大明湖风光旖旎,风筝放飞,鱼儿跳跃,荷花满池,原有船只穿行,岸边杨柳荫茂密,繁花似锦,游人如织,点缀着各种亭台楼阁。远山、近水和晴空融为一体,像一幅巨大的彩色画卷。大明湖一年四季都有美丽的风景,尤其是在秋高气爽的时候。春天,湖上暖风吹,柳条轻轻摇,微波荡漾;夏天,湖中的波浪迷人,碧绿而略带紫色;秋天,湖中芦花飞舞,水鸟翱翔;冬天,湖水虽然暂时失去了碧波,但是银装素裹,格外邪恶。
大明湖水清,堤柳环绕,荷花亭台点缀其间。南面千佛山倒映湖中,形成一幅自然画卷,沿湖亭台楼阁,水榭长廊交错。在湖的南部,有模仿清宣彤时期江南园林建造的偏僻的花园。远园内有曲桥、回廊、假山亭台,十分雅致。被称为“济南第一园”。湖边假山上有一座高贵的亭子,大明湖的景色一览无余。湖对面北岸的高台上,有建于元代的米色亭子,从亭子向南望去,远山近水,阳台上有烟树,都是画。清代书法家铁保留下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有山,半城有湖”的名句,生动地揭示了大明湖之美。
大明湖远近闻名,游客很多。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约200万人次,在济南各公园中规模最大。大明湖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周边名胜古迹众多,有李夏亭、铁宫庙、南风寺、慧博楼、北极庙、远园等,其中李夏亭、铁宫庙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尤其是大明湖,是繁华都市中的天然湖泊,实在难得。
大明湖的形成
作为一个天然湖泊,大明湖来自市内的珍珠泉、孟赢泉、芙蓉泉、王府池等泉。都说“万泉汇聚”,水质清澈,天空多云,还能看到鱼。大明湖水资源丰富,排水方便,具有“常雨不涨,久旱不枯”的优势,常年水位不变。平均水深两米左右,最深处四米左右,湖岸一米左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有山半城有湖”是对大明湖风光的最好写照。
大明湖的历史演变
大明湖历史悠久,湖名见诸文字已有1400多年。早在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李道元的《水经注·节水》中就有记载:“北流之水为大明湖,西为大明寺,寺东、北两侧为湖。”本文所指的大明湖位于今天的五龙潭一带,但今天大明湖周围的水域叫“里水皮”。另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大明湖叫历波或历水波,南至卓影湖,北至鹊山、华埠山,也就是说现在的大明湖、五龙潭、北苑是一个相连的大湖,湖宽几十里。六朝时,因湖中莲子多,曾称“莲花湖”。隋唐时,称之为“莲花湖”(见段《酉阳杂》),又称“里水皮”。在宋代,它也被称为“西湖”。
自唐代以来,大明湖的风景就闻名于世。宋代曾巩曾有诗云:“问我何处避蒸,十顷西湖明。”可以看出,这个地方已经是一个夏季休闲的地方。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曾巩在周琦(今济南)任周知时,为了防洪,修建了北水门,将湖水引入小清河,使湖水水位常年不变,沿湖而建亭、台、堤、桥,使之逐渐成为一处观光景观。古时候湖很宽,今天的五龙潭一带也包括在内。历经变迁,从晋代开始,大明湖专指城中的湖区。晋代诗人元好问在《济南游记》中名为大明湖畔。明朝重修城墙时,大明湖就有了今天的模样。经过历代疏浚整治,种植荷花、柳树,至清代已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座优城半城湖”的美景。
1958年,市政府正式将大明湖变为大明湖公园,并对湖底进行了疏浚,湖岸进行了修复,古建筑进行了维护,广泛种植了花木。经过清淤、修缮和扩建,修建了湖岸,美化了园林,恢复重建了名胜古迹,增加了茶馆酒店、游船和游乐设施,使之焕然一新,比以前更好,成为济南著名景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