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区的春节习俗
华北
除了必不可少的庙会,北方的春节还有很多独特的习俗。
捏油灯:在山西岢岚县和晋西北,从正月初十到二月初二,人们会在几个晚上点油灯。岚县人用面粉捏灯,有荞麦面和糕面。将荞面和灯捏好,捏好后放入蒸笼;饼面,也就是软黄的麦灯,先做成蒸素饼,再捏成灯形。也有人用玉米粉、荞麦粉当灯。用白面粉做的叫“银灯”,用玉米粉做的叫“金灯”,用小麦粉做的叫“铁灯”。
剪春幡:在南阳镇平一带,农村妇女习惯从立春的日常彩绸上剪下“春鸡”、“春燕”、“春花”、“春柳”,挂在孩子的胳膊上,男左女右,象征着春天的开始。
骑竹马跑:这种民间艺术表演在山西各地都很流行。这项活动的内容,经相关资料证实,至少有600年的历史。它是山西农村和城市地区的一种流行的民间活动形式,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正酣时在广场或街头巷尾举行。
西北地区
中国西北的春节传统有一种大江东去的英雄气概。
陇县社火:是节日玩的综艺节目迎神。“社火”的由来,是在祭祀地谷神的活动中,逐渐加入了“百戏”坊与其他杂技的娱乐活动。起初是作为民间趋吉避凶的一种社会祭祀方式之一,后来逐渐演变为迎接春节、庆祝新年的一种娱乐活动。
给孩子送灯笼:简称“送灯笼”,也称“送灯笼”等。,即元宵节前,娘家人给新婚女儿家送灯笼,或普通亲友送给新婚不孕的娘家,以增添吉祥,因为“灯”与“丁”谐音。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都有。在陕西省Xi市,正月初八到十五会放灯笼。第一年赠送宫灯一对,彩绘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运气好,早点生孩子。如果女儿怀孕了,除了大宫灯之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她平安怀孕。
破五:表示今天过年后,所有禁忌都被打破,生产开始正常,早上放炮庆祝,但这一天也是最忌讳的一天,在家什么都不做就不能出门。今天也是过年给神仙上香的最后一天。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都有枪响。
中国中部
中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保存了大量的传统民俗。
水暖柏枝:在豫西,农历正月初一起床的人,第一件事就是用麦麸或谷草点燃除夕夜堆放在院子里的柏枝,俗称“水暖柏枝”。沤柏枝时,有的家庭、大人、小孩都要穿越柏木火,称为跨火。有的还在院子里挂灯笼,叫。挂天灯。据说挂天灯,沤柏枝,渡旺火都可以。辟邪特别能防邪气。
冬米:汉族人20岁的习俗。流行于安徽,和县,含山。每年冬季至日后的第三天恰好是腊月初六或初七,这一天被人们称为“米拉工作日”。这一天我拿着水往仓库里倒米,就叫了。冬米是在黄米的基础上重新储存的。
放人枪:汉族18岁的旧习俗。流行于安徽歙县。在农历的第一个月的第二天,所有家族的所有男人都聚集在他们的祠堂里,由总统或代表燃放鞭炮,通常一人三个。每一个有儿子的男人都会得到十个小鞭炮,一个挂一百个,以显示百子的运气。无儿无女的男人在祠堂的祠堂牌位下烧香求子。民间认为这一天是祈求孩子的最佳日子。
西南的
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春节的习俗也有很多民族特色。
除夕祭树:流传于四川省岳池县。每年除夕,每顿饭端上桌后,首先要给祖先拜个神。然后,每顿饭都要取一点,仔细均匀地切,然后父母会用盘子或簸箕带到最大最好的树上,给它献祭。据说这样一来,来年的果树就会硕果累累,带来滚滚财源。树祭完后,全家人围坐在桌前吃团圆饭。
偷菜节:这是贵州黄平苗族的一个民间习俗。它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举行。节日当天,女生会成群结队地偷别人的食物。禁止偷自己家人或异性朋友的东西,因为偷食物关系到自己的婚姻。偷的菜仅限于白菜,数量足够大家吃。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不怪。大家把偷来的菜凑在一起,做了一顿白菜宴。都说谁吃的多,谁就能早得意中人,同时,他们养的蚕也是最强壮的,吐出的丝也是最好的。
画新水:又称挑智能水、挑新水、挑好水。流传于广西西部。大年初一一大早,各家各户的新媳妇或大姑娘们就提着水桶,捧着三支香,唱着歌。他们到河边或泉边,插上香,把用红纸包着的硬币放入水中作为盈利,接起新一年的第一担新水。
江苏和浙江省
无论是划船还是带灯跳舞,都有一股江南水乡的甜香。
过年点灯:汉族节日的古老习俗,流行于江南一些地区。它在除夕或从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到第五天举行。这期间,卧室晚上通宵亮灯,称为“过年灯”。一般在屋柱脚、床下、桌下、灶下点灯。多把胡萝卜切成片做成盘子,插上小蜡烛。一些陶器也用来装油灯和灯。是守年夜饭的活动,还要贴春联,放鞭炮,唱送别歌,喝年酒,吃年饭。
连接青龙:汉族人20岁的老习俗。流行于浙江杭州。每年农历正月十二,五山龙王庙都会聚集各种龙灯,称为“龙灯开”。
华南地区
温暖的南方让冬天的春节有了很多夏天的特点。
旧时瑶族的节日习俗。流行于广西灌阳县。农历十二月,每家每户出二斤米,为第一人酿酒。正月初一,一个人带着半斤猪肉,两块豆腐,一根蒜苗,被送去参加酒会,这叫“吃年酒”。由团长主持。旧年,人口增加的家庭带着一壶酒,两块豆腐,一块猪肉,抱着孩子,给大家拜年。将来,孩子们可以分享村子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