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详细解释一下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或称拜占庭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位于东欧,其疆域曾包括西亚和北非。它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最古老的君主政体。

拜占庭帝国原本是罗马帝国的东半部,以拉丁和拉丁文化为基础,但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逐渐发展成为以希腊文化、希腊和东正教为基础的新国家,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不同。在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之前,这个帝国被称为“东罗马帝国”。但在其千年的存在期间,一般被其国民称为“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 * *经历了12个朝代;93个皇帝。帝国的首都是新罗马,即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化。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天,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是从4世纪到13世纪帝国领土的主要部分。意大利和前南斯拉夫大部分地区、西班牙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和突尼斯都曾是帝国领土。

关于拜占庭帝国的起始日期,史学界仍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的建立。德国拜占庭学者斯坦随皇帝戴克里先即位(284;皇帝第一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两部分。也有观点认为拜占庭帝国始于公元395年,当时罗马帝国正式分为两个帝国。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8世纪(希腊化完成)作为拜占庭帝国开始的标志。

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于1261年被第四次十字军征服。1453年被奥托曼土耳其帝国所灭。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和宗教对今天的东欧国家影响很大。此外,拜占庭帝国在其长达11个世纪的历史中保存下来的希腊罗马古典史料、著作和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欧洲突破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的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

拜占庭帝国的官方名称是“罗马”,或“罗马帝国”。这是拉丁语Imperium Romanorum(罗马帝国)的希腊文翻译,也是自封的拜占庭帝国。为了与同样自称罗马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相区别,在1453年帝国灭亡之前,西欧人称之为“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

帝国的创建

君士坦丁大帝将新罗城献给了耶稣,还有圣索非亚大教堂的马赛克。3世纪后期,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引入了四帝统治,以更有效地管理庞大的罗马帝国。他把整个帝国分成两部分,一个皇帝在意大利,一个副皇帝在希腊。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4世纪。324年,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确立了自己作为整个帝国唯一皇帝的地位。

罗马帝国“公元三世纪大危机”后,帝国社会经济全面崩溃。城市破败,商业凋零,农村贫困,土地贫瘠,人口锐减。这些现象在以奴隶制为基础的帝国西部尤为严重。整个帝国政治动荡,将军自己当皇帝,军阀混战,内乱不断,各个阶层人人自危。君士坦丁登基后不久就采取了两项影响深远的措施。首先是给予* * *合法地位,以挽救摇摇欲坠的传统多神教衰落所带来的宗教信仰危机。第二件事是在帝国东部建立新首都,企图为帝国在东部寻找出路。君士坦丁大帝决定建立一个新首都。他选择了希腊城市拜占庭(今天的伊斯坦布尔)。330年,首都建成,君士坦丁称之为新罗马。但大多数人称之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堡城)。新首都成了他管理机构的中心。君士坦丁大帝也是第一个相信* * *的皇帝。这个帝国虽然不是君士坦丁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但* *是拜占庭帝国的重要特征,也是它与信奉多神教的古罗马帝国的分界线。

东罗马历史上的另一条分界线是378年的亚得里亚海堡之战。这次战败和瓦伦提尼安皇帝的去世,可以看作是古代帝国和中世纪帝国分离的时候。瓦伦丁尼安的继承人狄奥多西一世(有时被称为狄奥多西一世)再次瓜分了整个帝国。395年,他把这两部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阿卡狄亚斯和霍诺留斯。阿卡迪亚成为东方的统治者,首都在君士坦丁堡;霍诺留斯成为西方的统治者,他的首都是米兰。从此,这个位于东方的帝国一般被称为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

早期历史

大约550年前的拜占庭帝国领土。黄色部分是君士坦丁一世统治下的领土,红色部分是查士丁尼一世统治下征服的地区,东罗马帝国基本避免了西罗马帝国在3、4世纪遇到的困难。这有很多原因。首先,东罗马的城市文化相当成熟。其次,当人们迁徙时,蛮族入侵的主要吸引力是罗马的财富。5世纪,西罗马帝国多次被征服,而东罗马帝国则可以通过建功立业来避免苦难。狄奥多西二世加固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使其成为野蛮人坚不可摧的城市。476年,当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东罗马帝国的利奥一世与哥特人谈判。他结束了哥特人对东帝国的威胁,但他不再计划重新征服西帝国。

6世纪,东罗马的主要敌人是它的传统宿敌:波斯人、斯拉夫人和博加尔人。神学上的争论,比如关于基督的单一性的争论,也是帝国的重要话题。但是东方帝国并没有忘记它在西方的根基。在查士丁尼一世和他杰出的将军贝利撒留的领导下,东罗马帝国甚至收复了它在西部失去的一些省份:大部分意大利、北非和西班牙。查士丁尼改写了古罗马的法律法规,制定了《民法百科全书》。值得注意的是,这段代码是用拉丁语写的,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古老的语言,甚至很多写这段代码的人都不太会说。20世纪30年代,在查士丁尼的统治下,开始修建圣索非亚大教堂(原名圣索菲亚大教堂,希腊语意为“神圣的智慧”)。这座教堂后来成为拜占庭宗教生活和东正教的中心。

查士丁尼时期著名的拜占庭人贝利撒留·查士丁尼给继任者留下了一个空空如也的国库,而他的继任者也无法应对边境上突然出现的所有新敌人:袁绍占领了意大利北部,斯拉夫人占领了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波斯人入侵并占领了帝国的东部省份。在查士丁尼去世之前,最早的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部落已经渡过了多瑙河。因为帝国重兵集结在东部边境与波斯帝国作战,所以在帝国西北方得以乘虚而入。斯拉夫人打败了驻扎在伊斯特拉半岛的拜占庭军队,夺取了亚得里亚海沿岸的所有主要城市,摧毁了多瑙河以南的帝国防御体系[2]。此时,西班牙和意大利也受到蛮族起义的威胁。西哥特人在帝国领土上发动全面进攻,将拜占庭军队赶出西班牙,东哥特人随即在意大利发动叛乱。隆巴迪趁机涌入意大利,只给帝国留下了亚平宁半岛的最南端和拉韦纳与罗马之间的不安全区域。615年,阿瓦尔的军队横扫拜占庭,一路推进到离君士坦丁堡只有几英里的地方。

祸不单行。几场凶猛的瘟疫也袭击了东罗马的领土。542年春天的大瘟疫给帝国造成了第一次毁灭性的打击。瘟疫从尼罗河沼泽开始,毁灭了帝国三分之一的人口。仅在君士坦丁堡,就有超过一半的居民死亡。根据拜占庭历史学家的记录,当时没有足够的人埋葬死者:“...成堆的尸体被扔进埋葬坑,公主和太监埋在一起,牧师和妓女埋在一起,侍卫和乞丐埋在一起。公共墓地很快就被填满了,于是皇帝下令打开加拉塔城墙上所有塔楼的屋顶,尸体从上面被扔了进去。当一个被填满时,顶部是密封的。很快,所有的塔都堆满了尸体,所以死者被埋在海里。有的尸体已经腐烂,粘在垫子上,金角湾里还漂浮着一种黄褐色的脓液。飞船的速度赶不上市民死亡的速度,来不及海葬..."[3].

542年秋,瘟疫消失。但在随后的70多年里,它又多次卷土重来,破坏了东罗马帝国的税收和兵源,使得东罗马帝国的货币濒临崩溃,领土的丧失迅速导致君士坦丁堡的粮食供应减少。618年,首都君士坦丁堡向“罗马公民”分发面包的政策被终止[2]。此时拜占庭帝国已经丧失了四分之三:地中海东部、埃及、利比亚和安纳托利亚大部分地区落入波斯人手中,色雷斯、希腊和意大利大部分地区被斯拉夫人、阿瓦尔人和伦巴第人占领。阿瓦尔和波斯的军队虎视眈眈,准备大开杀戒。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已经破产但仍在君士坦丁堡苦苦挣扎的拜占庭帝国政府,为了帝国的生存,要求教会交出自己的财宝、餐具和器皿,以此向首都陈冰城外的蛮族支付“保护费”。

君士坦丁堡到626年,拜占庭帝国收集了大约20万磅黄金。阿瓦尔汗听说罗马皇帝又得到一批黄金,于是逼迫拜占庭人加倍收保护费,甚至把军队开到君士坦丁堡的金门,把城墙外能拿走的东西都拿走了,还一度突破城墙,洗劫了纳伊宫和布拉基斯的教堂,差点在城内会师。当时的形势非常危急,帝国政府甚至考虑将首都迁至迦太基[2]。只是因为拜占庭海军拥有制海权,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外部运送食物,才挽救了帝国的命运。

在亚洲,波斯帝国继续进攻拜占庭。611年,波斯占领了卡帕多西亚,随后占领了拜占庭东部最富有的叙利亚省和帝国第三大城市安提阿,并入侵埃及和巴勒斯坦,掠夺了最神圣的文物“真十字架”的碎片。非洲出生的皇帝希拉克留斯后来收复了这些东部省份,但刚刚在* * *的教导下统一的阿拉伯人的突然出现,是希拉克始料未及的。

636年,阿拉伯人在约旦附近消灭了奇拉利奥的军队,随后占领了叙利亚、埃及和巴勒斯坦。拜占庭帝国永远失去了这些领土。643年,阿拉伯军队摧毁了波斯帝国。半个世纪后,北非落入他们手中。大约在670年,阿拉伯人建立了一支侵略性的舰队。但拜占庭海军仍然以其秘密武器掌握着制海权,这就是后来让阿拉伯人闻风丧胆的“希腊之火”。678年,阿拉伯舰队冲向君士坦丁堡城下,近三分之二的船只被希腊炮火摧毁。撤退中遭到暴风骤雨的袭击和拜占庭海军的追击,几乎全军覆没[2]。阿拉伯军队遭遇了“圣战”开始以来最惨痛的失败,被迫与拜占庭帝国签订了为期30年的和平条约。

希腊之火在奇拉利奥皇帝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完成了从罗马帝国晚期到希腊化中世纪国家的转变。他改革军制和行政管理,实行军地制,即土地授予农民出身的士官。作为交换,这些人必须服兵役。这种做法巩固了拜占庭的军事实力。在希腊、色雷斯、马其顿等地区,希拉克略微推行军事行政邦(马赛)制度,建立了一系列军事将领管辖的行政单位,各邦总督由皇帝直接任命。随着马赛的建立,帝国巩固了对遭受斯拉夫人、匈奴人和阿瓦尔人打击的西部领土的统治,扩大了国家的版图。

到希拉克王朝末期,帝国再次陷入内乱。从694年到716年的22年间,皇帝换了6次。到8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处于无政府状态的边缘,领土缩小到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地区、东色雷斯的几个港口、希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在后两个地方,有来自巴尔干半岛和希腊的数千难民,还有从叙利亚、埃及和迦太基逃出来的数十万难民。和一百年前的情况一样,8世纪初,海权是拯救拜占庭帝国免于灭亡和复活的因素。海权维护着前帝国政治统一遗留下来的东西,它使地中海的商业活动免受威胁。

利奥三世(717-741在位)出生于叙利亚,是一位主张改革的伟大统治者,也是一位伟大的名将。他在统治的第一年就击退了阿拉伯军队对君士坦丁堡的第三次大围攻,使他的力量大大削弱,几年之内不敢对拜占庭用兵。而且其改组后的海军也遏制了此后几百年世界海权的增长。利奥的成功抵抗不仅拯救了拜占庭帝国和东方世界,也拯救了整个西欧文明[4]。

从立法者的角度来看,利奥三世先后颁布了改革后的民法和刑法,以及农业法和商法,并对传统的、僵化的罗马法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形势。与此同时,他还吸收了新兴起的宗教的优点,对宗教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发布了禁止偶像崇拜和出售符号的命令,并发起了“摧毁圣像运动”。由于这些改革措施,拜占庭帝国在718年后终于顶住了阿拉伯人的入侵。从8世纪末开始,帝国加速收复被斯拉夫人占领的欧洲土地。从9世纪中叶开始,阿拉伯人再也不能穿越金牛座山脉。相反,拜占庭向北方的亚美尼亚边境发起了新的战役。

然而,拜占庭帝国仍然陷入困境。746年,近东大瘟疫传遍帝国,拜占庭人和希腊人死亡人数巨大。因此,这块空地留给了斯拉夫人,让他们争先恐后地搬进去定居。用拜占庭王室历史学家康斯坦丁·波菲罗格尼图斯的话说,“当瘟疫吞噬了一切,广袤的土地被奴役和野蛮化了。”

希腊化时代

拜占庭帝国虽然失去了很多土地,但也给它带来了一些好处:不再那么杂居。希拉克将整个国家略微希腊化,希腊语被指定为官方语言。他用Basileus(巴西人朱利叶斯,古希腊的国王)代替Augustus(拉丁语国家元首或皇帝)。在宗教上,拜占庭帝国与西欧的差异不容忽视。然而,拜占庭帝国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在其南部省份,一般是单性的,不是正统的。在失去这些省份后,东正教在剩下的省份变得更加强大。希拉克将全国略微划分为几个军区,以应对外来入侵。除了首都,其他地方的城市都在萎缩。君士坦丁堡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人占领君士坦丁堡的计划失败了。拜占庭海军在当时非常强大,他们有一种神秘的火器:希腊火。在最初的阿拉伯进攻被击退后,东帝国开始复苏。

8世纪最大的问题是对圣像破坏运动的争议。利奥三世下令禁止圣像,遭到了极大的反对,全国各地爆发了骚乱。787年,在伊琳娜女王的领导下,在第二次尼西亚公众会议上决定偶像可以被尊重但不能被崇拜。伊莉娜也曾计划嫁给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以统一东西帝国,但这些计划都失败了。圣像破坏运动在9世纪初再次出现,并于843年再次停止。这些争论阻止了天主教和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名字对于东罗马帝国来说是相当荒谬的)与东罗马帝国重新统一。

利奥三世建立的伊苏里亚王朝在8世纪末走到了尽头,随后一群统治帝国的无能皇帝进一步加深了灾难。其中最著名的是伊琳娜女王,她将自己的儿子君士坦丁六世弄瞎作为法定继承人,并把他关进修道院,成为第一位独揽大权的拜占庭女王。这一举动影响很大,导致教皇利奥三世在800年加冕法兰克国王查理为“罗马皇帝”,给了西帝国一个与拜占庭分庭抗礼的借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欧洲和地中海世界还没有完全放弃“一个罗马帝国”的正统思想,认为伊琳娜是一个非法篡夺权力的女人,这是教皇在拜占庭统治时期不敢做的)[5]。此外,尼基福罗斯皇帝(802-811在位)在与保加利亚人的战斗中阵亡,他的头骨被保加利亚酋长克鲁姆制成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