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后东庄姜姓历史
编辑
同义词郯城一般指郯城县。
郯城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临沂市南部,地跨北纬34° 22′—34° 56′,东经118° 05′—118° 31′。南部紧邻陇海铁路,被江苏省邳州、新沂、东海三市县环绕,北部与临沂市临沭、河东、罗庄、兰陵四县接壤。全县东西最大水平距离41.9km,南北最大垂直距离62.3 km,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0.77%。[1]
截至2011,全县有1个街道,9个镇,3个乡,2个开发区,总人口97万。2014年,郯城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7.2亿元。[2]
中文名
郯城县
外国名字
郯城县
另一个名字
中国银杏之乡,中国柳树之乡。
行政类别
县
归属区域
山东省临沂市
所辖区域
尚钢马头镇李庄1街12乡
政府住宅
郯城县郯城街道人民路29号
电话地区号
0539
邮递区号
276100
地理位置
山东省最南端毗邻江苏。
表面产品
1189平方公里
人口
970,000 (2013)
方岩
郯城方言
气候情况
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胜地
谭国古镇、银杏古梅园、麦坡地震遗址、马岭古战场遗址、坛子公园等。
机场
临沂机场
火车站
郯城火车站
车牌代码
鲁问
行政代码
371322
国内生产总值
257.2亿元(2014)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县长:刘。
特色小吃
马头烤卡、蛋糕、煎饼、咸豆角等。
目录
1的历史演变
2个行政区划
3地理环境
地质学
地形学
河
气候
4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水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
药材资源
5人口和国籍
人类人口
民族
6经济
农业
工业
固定资产投资
贸易
7项社会事业
医药与健康
文化事业
教育
科学与技术
城市建设
城市公共交通
8历史和文化
9旅行
10流量
铁路
公路
机场
港口
11特色小吃
12名人
13城市荣誉
历史的发展
编辑
山东郯城古地名:臧
郯城的建立始于檀国。它建于公元前11世纪。
战国时期,魏烈周王八年(公元前418),谭国被越国所灭,疆域入越。
周献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灭后土地归楚。直到秦朝统一六国,谭国这个名字才不复存在。
秦行县制。形势先属薛县,后属东海县,治县,楚汉间有短暂时期亦称谭县。属于秦末增设的十郡之一。其辖区北邻临猗,南临长江以北的扬州、周琴,东临东海,西南临洪泽湖,是县城建设的鼎盛时期之一。
韩继承了秦制。只管理郡、县、徐州刺史。
王莽取代了汉朝,东海县一度成为依平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县城建设更加复杂。一、魏黄初年(220-226),东海郡称东海国,永郡隶属关系不变。但徐州刺史迁至彭城(今江苏徐州)。金初改称东海郡,郯县属之。金晖迪时,改称东海郡。
隋朝改郡为州。帝初废谭县,改谭县为泗州。大业三年(607),改州为县,泗州改称下邳县,谭县划归下邳。
唐武德元年(618),又去州县。武德四年(621),永县属泗州。贞观元年(627),省入下邳,称郯城乡。“郯城”作为行政区名称,最早见于此。元和间(806-820),复县时,以乡名为县名,称郯城县。后被救入临猗县,仍称郯城,隶属河南省沂州。
郯城县从唐末进入临猗县,历经五代十国两宋两晋,直至元初,从未回郡。其县原名郯城。在这大约500年的时间里,领土属于临猗县。
元末,恢复郯城县。[3]
明代,郯城县划归益州,为山东刺史。所辖行政区域为4个乡,45个社。
清雍正二年(1724),兖州府益州划归直隶府。十二年(1734),益州升为府,郯城县为州府。下辖清初4个乡,32个合作社;中后期有4个乡,45个合作社。
民国二年(1913)设府道,隶郯城县集宁路,辖5个区,48个保险公司。14年(1925),山东省由四路改为十一路,郯城县隶属琅琊路,辖区不变。17年(1928),郯城县直辖于山东省政府,辖区改为5区44乡。民国25年(1936),郯城县隶属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署,管辖范围更是7区45乡。次年,辖5区45乡。
1938年春,侵华日军占领郯城。1939 165438+10月,八路军115师解放檀溪马头镇。1940年,65438+十月,再次攻克郯城。同时成立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鲁南行政公署。同年10年底,郯城再次被日军占领。1941二月,因形势变化,撤销县政府。1942年4月,马岭办事处(县级政权)成立,划归滨海机构。
1943年,郯城大捷后,马岭办事处更名为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关系不变。同年5438年6月+10月,县政府隶属滨海特政二行署。1941-1944期间,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在郯城县东、西增加临沭、赵波(仓山)两县。
1945年4月,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滨海行政公署第二派出机构,管辖10区两个镇。
1947年2月,郯城县被国民党占领,人民政府行政区域与1945相同。国民党政府行政区域按民国初年设置,后改为23乡2镇。
1948 165438+10月8日,郯城县全国解放,隶属于中南山东行署第六特派员公署。1950 5月挂靠临猗区办事处。1956 1、郯城县人民政府更名为郯城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2月更名为郯城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6月更名为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临猗区行政公署。[3]
1994 12至今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2]
行政区划
编辑
2014郯城县行政区划图
1994 165438+10月10,撤销杨集乡、黄山乡,设立杨集镇、黄山镇。
1995 65438+2月18、撤销高峰头乡、庙山镇,成立高峰头镇、庙山镇。
1996年7月3日,撤销尚钢乡、沙墩乡,设立尚钢镇、沙墩镇(郑路字[1996]第32号)。
6月4日,1997,我们的家乡更名为清泉乡(郑路字[1997]第25号)。
2000年,郯城县辖11个镇,11个乡。
2000年2月29日,十里乡、归义乡撤销,并入郯城镇。撤销大尚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红花乡;撤销清泉乡,并入袁泉乡;撤销高策乡,并入马头镇。即郯城县由11镇、11乡调整为11镇、6乡:郯城镇(归义乡、十里乡)、马头镇(高策乡)、冲坊镇。(括号内的乡镇合并)
2011年3月,褚墩镇、黄山镇划归临沂市罗庄市管辖;
街景画
2011年8月,李庄镇、沙墩镇撤销,合并组建新的李庄镇;
2011年8月,撤销新村乡,成立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乡镇整顿合并后,郯城县辖1个街道(郯城街道)、9个镇(码头镇、李庄镇、中方镇、杨集镇、庙山镇、尚钢镇、胜利镇、高峰头镇、红花镇)和3个开发区(花园乡、归场乡、袁泉乡)。[4]
地理环境
编辑
地质学
郯城麦坡地震断裂带遗址
郯城县位于沂蒙山南麓,是沂沭河断裂带的南延。断裂带东侧的两条断裂:昌邑-大店断裂和安丘-莒南断裂,都清晰明显。西边的两条断层,塘桥-葛沟断层和沂水-汤头断层,隐伏在第四系覆盖层之下,向西南延伸。这四条断裂基本上平行贯穿全县,形成一条大型北北东向构造带。在该构造带的新构造活动晚期,被北西向断裂切割,使区域地质更加复杂。[5]
地形学
郯城马陵山战斗遗址
郯城县位于鲁中南部低山丘陵地带的南部,郯沧平原的中心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地面平均比降为1500,海拔26-58米。山区面积183.3平方公里,占郯城县总面积的14.1%,主要分布在东部的马岭山区,西北部为零星孤丘。[5]
河
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的沂河、沭河、中运河水系,多由北向南流,均为季节性河流。郯城县境内有主要河流45条,全长620.7公里。伊河和沭河贯穿全县,是主要过境河流。其次分为舒水道、五里河、新陆河、五河、五河溢洪道。苏鲁边境出境河流有老磨河、白马河、沙沟河、浪清河、谭鑫河、柳沟河、黄墩河、黄泥沟。基本上有接客水,排渍的功能。[5]
气候
全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根据气候学中的物候现象和气温变化,划分四季,每个季节长短不等。冬季最长为153天,其次为夏季92天,秋季57天,春季63天。冬季寒冷多雨,半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多雨,春秋季节为湿润气候和温暖宜人的半湿润气候。但随着地球大气变暖,污染加剧,县城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日照率降低。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3.1~13.7度之间,南方高于北方。气温变化明显。县内降水的特点是南多北少,中部最少。[5]
自然资源
编辑
土地资源
根据1999调查,郯城县土地总面积为1968万亩,其中农业用地1393万亩,占郯城县土地总面积的71%。农用地中,耕地面积1.20万亩,人均1.4亩,园地面积1.20万亩,人均0.08亩。非农业用地面积57.5万亩,占郯城县土地总面积的29%。[6]
水资源
该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是地表水的主要来源,年降水量丰富而集中。汛期易发洪水,春秋两季常出现干旱天气。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过境水利用小。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富集程度很不均匀。[6]
矿产资源
郯城县由于其在大地构造中的特殊地位,地层较为完整,构造十分复杂,成矿条件独特,矿产资源丰富。据统计,金属矿产有铁矿石,非金属矿产有煤炭、钻石、重晶石、石灰石、建筑黄砂、建筑石材等。
铁矿石:我国的铁矿石主要集中在县城中部十里乡小布岭地区,故名“小布岭铁矿”。至2010年,该矿C级储量1628万吨,平均开采品位50%,最高64%。另外,矿井东北一公里处的马屯矿区,储量为18.5万吨。上述两个地区的矿石属于自熔性磁铁矿,具有品位高、熔点低、有害成分少、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埋藏浅、易开采等优点。
钻石:是中国的代表矿物之一。到2013年底,我国发现的4颗特大钻石中,有两颗来自郯城县。一颗是1981的8月份在县城钻石矿发现的,重124.27克拉,在四大钻石中排名第三,命名为“陈埠2号”;另一颗是1937年秋在李庄镇金鸡岭发现的,重281.25克拉,为国内之最,几乎是排名第二的“常林钻石”的两倍重。[6]
生物资源
境内生物资源丰富,除人工栽培的植物和人工饲养的动物外,还有多种适应性强的野生生物资源。
动物:截至2010,全县共有动物600余种,主要有鱼类、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昆虫等。随着人口的增长,农药的大量使用和无计划的捕杀,野生动物日益减少,有的已经消失或接近灭绝。
郯城银杏林
植物:县内植物种类繁多。截至2010,郯城县共有高等植物121科,764种,其中野生植物660种,栽培植物104种。在各种植物中,杨树、柳树、刺槐是最常见的树种,银杏、板栗最具代表性。有猫爪草等100多种药材。小麦、水稻和玉米是中国的主要栽培作物。[6]
药材资源
中国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截止到2010,我国生产的中药材有300多种,大部分是植物药材,而动物药材和矿物药材种类不多,产量也少。
植物药材:羊蹄(大黄)、天冬、太子参、牛膝、白芷、何首乌、地榆、防风、黄芩、葛根、山药、百部、百合、半夏、香附、白茅根、元胡、杜仲、远志、酸枣仁、柏子仁、瑞香花、柴胡、根
动物药材:土鳖虫、地龙、全蝎、刺猬皮、桑螵蛸、蝉蜕、蜂房、噩梦、蛇、僵蚕等。
矿物药材:云母、钟乳石、朱砂、红石、磁石、蓝石等。[6]
人口和国籍
编辑
人类人口
街头速写
1959年,郯城县总人口达47.93万人。1969年,郯城县总人口为631600;1979年,郯城县总人口增至74.86万人;1989年,郯城县总人口达85.09万;从65438年到0999年,郯城县总人口已达96.45万人。建国50年,全县净增55.09万人,净增率136.5%。这个人口数字是建国前186年期间人口增长的16.8倍。如果第一次人口普查数字1953为338770,郯城县人口在1953-1999的46年间增加了575800人,净增率为148.1%,高于建国前。1497.6减少到1312平方公里。[7]
2010年,郯城县总人口92万。2011年,郯城县总人口92.7万人。人口分布密度:从空间分布来看,符合山川相间的地貌特征,呈现出沿山川方向密集分布的特点。东部马岭山自北向南绵延60多公里,约占郯城县总面积的12%。这个山区是全县人口最不稠密的地区,以流经县内的沂沭河为中心40至60公里范围内,其干流两侧1公里范围内是全县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人口密度在山川之间或两河之间。从性别构成比来看,郯城县男女性别比为106.19: 100。[8]
2012年末,郯城县有25.9万户,总人口9410万人,非农业人口23.3万人,其中男性48.5万人,女性45.6万人,性别比为106.4:100。出生人口9733人,其中男性5328人,女性440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5‰。[9]
民族
1964第二次人口普查,汉族548233人,占总人口的99.52%。回族2648人,占0.48%;壮族6人,朝鲜族4人,满族2人,哈尼族1人。
1982第三次人口普查,汉族764884人,占总人口的99.54%,比1964次人口普查增加39.40%,年均增加1.86%;回族3481人,占0.45%,比上一次普查增加31.46%,年均增长1.53%;其他民族有满族13,壮族5,朝鲜族4,蒙古族1。
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郯城县有17个民族。其中871079为汉族,占99.52%;比普查的1982高出13.88%;回族4094人,占0.46%,比人口普查的1982人增加了16%;其他民族有蒙古族7、朝鲜族3、苗族11、藏族2、彝族10、壮族7、布依族4、满族22、侗族1、瑶族2、白族2、哈尼族3、傣族1。[7]
2011郯城县汉族占99.54%;回族占0.45%;其他民族有满族、壮族、朝鲜族、蒙古族。
经济
编辑
城市夜景
郯城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小麦、玉米、水稻等。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是银杏、板栗、琅琊草、葱、蒜、姜、辣椒的优质基地。郯城县是中国四大银杏产区之一,有“天下银杏第一县”的美誉。全县种植银杏树700万株,其中百年以上树龄28000株,年产量200万公斤。银杏生产已成为郯城县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形成了包括化工、造纸、机械、煤炭、建材、纺织、食品、印刷等行业的生产体系。
2010年,郯城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4亿元,比2009年增长13%,其中初级生产增加值23.9亿元,增长3.6%;二产增加值92.5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74.7亿元,增长15.2%;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2: 48.6: 39.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70.5亿元,增长25.05%,增加值达到82.8亿元,增长16.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8亿元,增长24.6%;地方财政收入5.63亿元,增长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3亿元,增长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55元,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08元,增长14.9%。[10]
2012年,郯城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84万元,比2011增长1.5%。其中,初级生产增加值23.52亿元,增长4.3%;二产增加值100.74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90.58亿元,增长15.9%;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0.9: 46.9: 4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5.2亿元,增长18.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94亿元,增长22.8%;地方财政收入6.39亿元,增长1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8亿元,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96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69元,增长13.85%。[9]
农业
2005年,郯城县粮食总产量61.92万吨,增长23.5%,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银杏、沙柳、琅琊草、无公害蔬菜绿化覆盖面积分别为6万亩、5000亩、2000亩。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23家,农业龙头企业248家,其中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企业12家。各项支农政策全面落实。降低农业税2个百分点,减轻农民负担2437万元。发放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金额1526万元。实施“百万农民致富工程”,发放贴息贷款6543.8+0.46亿元,扶持7.4万个致富项目。[11]
2012年,郯城县粮食总产量761万吨,单产515.5公斤,第八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年畜牧业发展良好,生猪存栏35.8万头,出栏51.5万头,肉类产量达到5万吨。[9]
工业
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90.3亿元,增长71.7%;利税165438+4900万元,增长82.52%;税收收入2.8亿元,增长36%;工业总投资26.7亿元,新开工500万元以上项目126个,其中超亿元项目7个;5家企业实现税收超千万元,其中恒通化工65438+5300万元。郯城县工业产值利税达到12.7%,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降低6.2个百分点。累计投资744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750万元。新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比重达到24.8%,提高13个百分点。郯城县新增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3个,共有860家企业通过了山东省QS质量安全认证,20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德兴食品公司标准化示范项目通过国家验收。顺利完成了县纸板厂和黄山煤矿的改制。[11]
2012年,郯城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244家,亏损企业2家。工业总产值377亿元,增长191%,其中轻工业173,产值245.3亿元,增长18.6%。重工业71,产值1,31.2亿元,增长1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5.2亿元,增长18.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3.4亿元,比上年增长65.438+08.1%;工业用电量654.38+0.333亿千瓦时,增长27.8%。高新技术企业比重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达到88654.3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3.37%,同比提高0.95个百分点。新开电子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仁和药业、博士乐液压被评为临沂市企业技术中心。在24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2户,股份合作经济145户,港澳台外商投资企业14户,其他经济成分82户。私营工业企业产值367.6亿元,增长19.2%。三大主导产业产值达到280.7亿元,增长17.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4.5%。全年新增投资项目55个,其中45个属于三大主导产业。郯城县有资质以上施工企业17家,亏损企业2家,有工作量的施工企业15家,合同额6.86亿元,施工总产值6亿元,同比增长15.6%。完成房屋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实现营业收入4.3亿元,营业利润6960万元。全年建筑业平均从业人数2023人,其中工程师511人,持证从业人员987人。[9]
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郯城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9亿元,增长44.8%。工业总投资26.7亿元,新开工和技改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2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个。2004年确定的重点工业项目已全部建成投产。县啤酒厂由河南金星集团重组成功,总投资3亿元,年产20万吨。[11]
2012年,郯城县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66个,投资1043亿元。房地产投资4.8亿元,合计6543.8+00.94亿元,同比增长22.8%。从行业构成看,生产项目8个,完成投资6543.8+0.75亿元;144二产项目,投资65.6亿元;三产项目114,完成投资465438+8500万元,其中房地产4.8亿元。房地产企业投资4.8亿元,同比下降3.3%。销售面积28万平方米,销售金额9.2亿元,每平方米均价3283元,同比分别上涨29.1%、61.4%、25%。[9]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