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古城堡的历史演变

清咸丰八年(1858),为加强海防,保障京畿安全,修筑了六座堡垒。其中三个在南岸,两个在北岸,逐渐形成了以“权、镇、海、门、高”为主体的完整防御体系。近代以来,随着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大沽湖地区成为北方的军事重地。在1840至1900的六十年间,外国列强为了攫取在中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先后四次入侵大沽口。他们依靠“坚船利炮”,将大沽地区置于其铁蹄的蹂躏之下,甚至进逼北京,火烧有东方艺术殿堂之称的圆明园,迫使清统治者两次离开北京。大沽湖地区的军民与入侵的敌人殊死搏斗,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民族精神。1901年,根据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被迫拆除大沽口炮台,现仅存南岸三处“海”炮台及炮台遗址。

解放后,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正式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命名为“金门十景”之一,有“海门古塞”之誉,还被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毗邻大沽口的海门桥、大沽灯塔也成为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