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影视剧可以开玩笑吗?
有三个论点需要把握。
1.历史题材历史是真实的,真实的,发生过的。以此为主题,必须从正史说起,所以不开玩笑。
2.影视剧作为一种传播媒体,有那么多人看,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虚构、编造、改写都会引起认知的变化。
3.我们不否认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但是有一点要考虑的是,怎么拍一部剧,你得编一些现代小品和历史小故事来开玩笑,但是影视剧里开玩笑的话,对一个人,一个民族,甚至文艺都会有很大的伤害。
然后就是两三次辩论,攻击问题,拼命抓:我们不否认笑话,而是历史剧。
第二,历史剧可以开玩笑吗?本来,这应该不是问题。
因为无论是历史小说,还是历史影视剧,还是历史舞台剧,都要按照小说创作和戏剧创作的规律,严肃而戏剧化地讲述故事。现在历史剧能不能开玩笑,真的成了问题。
因为文学界、影视业、戏剧界不知道什么时候,硬生生地创造了讲真话和开玩笑的概念,把历史作品强行塞进这两个筐里进行评论。作家和剧作家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下创作,批评家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下评论,甚至作品审查机构也根据这两个概念的定义为作品出具出生证明。
我觉得这是目前文艺界、影视圈、戏剧界的一个奇怪现象。这种奇怪现象的出现耐人寻味。
类似的奇怪现象还有很多。如反对传统与创新,反对主题与多元,反对生活的主题与边缘。
这种奇怪的现象使得创作者、评论家和观众对文艺创作中的兴趣层次失去了好奇心,导致伟大的作品被长期呼唤出来。就历史作品的创作而言,厘清正误和戏谑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作品,尤其是历史影视作品,受众庞大,影响力巨大。如果不在理论上完成根源和根本原因的工作,其结果不仅会产生一批有基因问题的作品,还会影响中国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对历史的认知能力。在历史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没有一个字,没有一个出处,是不可能悟出道理的。
所谓正史,对于作家和剧作家来说,是不能完全相信的。作家和剧作家只能从正史中选择一种历史真相的可能性。
正史在作家和剧作家的作品创作中的作用是重要的,也是有限的。作家和剧作家只能无限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不能穷尽历史的本来面目。
纵观中外历史,与历史同步的客观、公正、准确的记录从来都是少之又少,留给后人的记录大多是历史事件的不同当事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做出的。这些记录往往会因为日后当事人立场的改变而被删除、添加、变性或整容修改。
有时候,连当事人的回忆都不靠谱。所以我们说,所谓的官方记录,有时候是不靠谱的。
当然,编造关于历史真相的废话,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更是大忌。这种“玩笑”在历史剧里已经有很多批评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在我们看来,这种“开玩笑”就相当于胡说八道。所谓的玄学正言和胡说八道“开玩笑”都是有害的。
什么是成功的作品?中国的《三国演义》是其一,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大多比较成功,比如《李尔王》、《哈姆雷特》、《亨利五世》,这些作品都充满了笑料。
现在需要讨论的不是历史剧能不能开玩笑,而是如何向伟大的历史小说家和剧作家学习。独立的精神品格,超然的理论高度,深邃的思想力量,穿透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的锐利目光,穿透纸的背面直达历史本质的表现力,用尽一切手段占领第一手史料的广度,才能给大多数人以现代的启蒙意识,这无疑是历史剧的必备条件。
这些条件是历史作品,尤其是历史影视作品走出平庸,走向伟大的基础。伟大的历史著作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开玩笑的。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没有其他选择。
本文是作者在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横店影视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第三,影视剧可以拿历史开玩笑吗?如果是历史剧,比如《康熙王朝》...一种电视是一个时期事实的真实反映,这些当然不能开玩笑。但如果有什么东西在历史上只是略有提及,没有正面留给后人,我们可以猜测一下,然后自己补充改编。比如剧中没有正面的干龙描写,而是侧面描写,大部分历史书上都找不到,导演可以随意增删,玩笑也开得舒服。
嗯,我还记得以前看过金庸先生的书《书与剑》。也是笑话,讲的是雍正帝。里面的故事是围绕“仇家国情”来写的,有正面历史的地方还是符合史实的。开玩笑的部分,比如吕四娘和雍正的故事,最后雍正的头不见了,都是笑话。
所以我们也可以知道,笑话是混在历史正史里的秘密。或者历史上的一个空白,由聪明的导演填补。
还有,大部分笑话都是野史的笑话,我们无从考证。所以,自由开玩笑也是无可争议的。在电视剧中,也可以这样开历史的玩笑。即使在历史的空白中,我们也可以把历史上严肃的人物写成嬉皮士,滑稽的;你可以把历史上的君子写成每天花天酒地在大街小巷的醉酒浪子。因为别人无法从正史中了解事实,所以可以做一些改进,开一些玩笑。
由此也可以知道,笑话大多存在于“野史”和“历史上的一个空白(即史书中没有记载)”。
如果是开正史的玩笑,比如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东西,那么从争论中,我们可以从电视剧的形式和观点来反驳。
毕竟“电视剧”是一种“娱乐”的消遣。如果已经深入生活,在电视上对深刻的历史文本有正面的描述,真的很不愉快。所以从电视的本质来说,电视是一种娱乐观众的传播方式,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普及。
是的,电视剧是一种传播方式,它传播的是一种思想。20世纪初,欧美等地因宗教信仰而不断争分夺秒。停止这场纷争的是因为媒体的存在,因为一种新的方式提供了娱乐。提供信息。提供正常的通信。所以电视剧是一种娱乐形式,是一种传播一定范围知识的形式。如果拘泥于庄严的历史,就会脱离电视剧本的本质。
既然如此,不如去看看《中国通史》和上下5000年。
第四,历史剧可以开玩笑吗?本来,这应该不是问题。因为无论是历史小说,还是历史影视剧,还是历史舞台剧,都要按照小说创作和戏剧创作的规律,严肃而戏剧化地讲述故事。
现在历史剧能不能开玩笑,真的成了问题。因为文学界、影视业、戏剧界不知道什么时候,硬生生地创造了讲真话和开玩笑的概念,把历史作品强行塞进这两个筐里进行评论。作家和剧作家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下创作,批评家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下评论,甚至作品审查机构也根据这两个概念的定义为作品出具出生证明。我觉得这是目前文艺界、影视圈、戏剧界的一个奇怪现象。这种奇怪现象的出现耐人寻味。类似的奇怪现象还有很多。如反对传统与创新,反对主题与多元,反对生活的主题与边缘。这种奇怪的现象使得创作者、评论家和观众对文艺创作中的兴趣层次失去了好奇心,导致伟大的作品被长期呼唤出来。
就历史作品的创作而言,厘清正误和戏谑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作品,尤其是历史影视作品,受众庞大,影响力巨大。如果不在理论上完成根源和根本原因的工作,其结果不仅会产生一批有基因问题的作品,还会影响中国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对历史的认知能力。
在历史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没有一个字,没有一个出处,是不可能悟出道理的。所谓正史,对于作家和剧作家来说,是不能完全相信的。作家和剧作家只能从正史中选择一种历史真相的可能性。正史在作家和剧作家的作品创作中的作用是重要的,也是有限的。作家和剧作家只能无限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不能穷尽历史的本来面目。纵观中外历史,与历史同步的客观、公正、准确的记录从来都是少之又少,留给后人的记录大多是历史事件的不同当事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做出的。这些记录往往会因为日后当事人立场的改变而被删除、添加、变性或整容修改。有时候,连当事人的回忆都不靠谱。
所以我们说,所谓的官方记录,有时候是不靠谱的。
当然,编造关于历史真相的废话,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更是大忌。这种“玩笑”在历史剧里已经有很多批评了,这里就不赘述了。在我们看来,这种“开玩笑”就相当于胡说八道。
所谓的玄学正言和胡说八道“开玩笑”是有害的。
什么是成功的作品?中国的《三国演义》是其一,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大多比较成功,比如《李尔王》、《哈姆雷特》、《亨利五世》,这些作品都充满了笑料。
现在需要讨论的不是历史剧能不能开玩笑,而是如何向伟大的历史小说家和剧作家学习。独立的精神品格,超然的理论高度,深邃的思想力量,穿透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的锐利目光,穿透纸的背面直达历史本质的表现力,用尽一切手段占领第一手史料的广度,才能给大多数人以现代的启蒙意识,这无疑是历史剧的必备条件。这些条件是历史作品,尤其是历史影视作品走出平庸,走向伟大的基础。伟大的历史著作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开玩笑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没有其他选择。
(本文为作者在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横店影视高峰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