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科学笔记第二章

第一节城市概述

一、城市的定义和特征

1.城市的定义:

1)城市是很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最早研究城市现象的学科。

2)65438-60年代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革命,即城市经济学逐渐形成。

3)城市社会学在20世纪初成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4)19世纪中期,城市政治形成。

2.城市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和密度的非农业人口的聚集地和一定水平或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中心。

3.这座城市的特点

1)人口和物资高度集中。

2)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1)城市永远是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中心,体现在城市管理职能上。

(2)城市的集聚使得社会和政治权力总是向城市集中,作用于乡村。城市政权和政治组织是城市对周边地区实施管理职能的基础。

3)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强。

4)文化构成的不同属性。

第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城市的形成,最初形成于五六千年前,主要分布在西亚盆地南部,古埃及的尼罗河下游三角洲,中国的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1)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即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稳定的区域性商业生产和商业交易,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根本的内在动力。

(1)第一次社会分工,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2)第二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解体时期——手工业和农业分离。

(3)第三次社会分工,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末期——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对城市的历史形成有“促进”作用。

2)城市产生的历史条件是城市形成的直接动力。

(1)随着战争性质的改变,“城”的空间形态由建造高大厚实的城墙而非旨在防范野兽或小股复仇者的壕沟而形成。

(2)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和居民区的改造,使“内城”文明比“外城”文明进步更快,标志着城市萌芽的发生。

(3)部落制向私有制的转变,导致了部落城堡向“城邦”的过渡。

2.城市发展----促进城市发展是多样化的,经历了四个阶段:

1)古城阶段——从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奴隶社会为背景,特点:规模小,城市数量少;城市成为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中心;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经济功能较弱。

2)中世纪城市阶段——476年至1640年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封建社会为背景。特点:城市范围分布较广;城市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也成为文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日益多样化。

3)现代城市阶段——从1640到1917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城市的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以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特点: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数量急剧增加;这个城市已经成为以机器化的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以及世界贸易和科学技术的中心;城市成为社会意识形态激烈冲突、各种文化交汇的地区;城市也成为各种环境和社会问题最集中的地方。

4)现代都市阶段——三个世界同时并存的时代。特色:-P24

(1)城市成为主要的人居环境。

(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科技的中心。

(3)城市是世界经济网络的基本节点。

(4)城市空间是地域形态的基本构成。

(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1.城市化的概念

1)城市化的内涵。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赛义德在《城市化基础理论》中首次使用了“城市化”一词。

2)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一个社会经济变迁的过程,包括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活动向城市的转化和集中以及城市景观的区域性提升,包括城市进入农村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变迁以及城市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向农村的扩散。

2.城市化的特征——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世界进入了城市化时代,主要特征是:

1)快速持续增长。从1800到1980,世界人口增长了3.5倍,而城市人口增长了35倍。

2)城市化的主要趋势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1)欧洲是19世纪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

(2)1850年,英国成为第一个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的国家。

(3)发达地区城市化在1925左右达到高潮,随后城市化主流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4)从65438年到095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同期的发达国家,甚至快于过去的发达国家。

(5)从65438年到0975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发达国家;然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在30%左右。

3)人口迅速向大城市集中。

4)世界人口增长率开始下降。

总结:城市化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总趋势用图形表示为变平的S形曲线。

3.城市化的度量

衡量城市化有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书中两者都是单一指标。

1)城市化水平指数,可以用城市人口比重、城市劳动力构成、城市三类产业产值构成、城市人口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受教育水平来反映。

2)最简洁、易懂、可比、常用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公式为:

pu = u/p×100%[u-代表城市人口;p代表总人口]

3)城市化速度指数,包括两个方面:

(1)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的速度;

(2)城市增长的速度,也是通常用来衡量城市化速度的第一个指标。

4)城市化质量指数,这是一种多指标评价,但属于单一指标,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方法在国内更具代表性。

第二,城市化的驱动力

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产生的动力。经济发展不仅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第一动力源,也是其他动力源的基础和现实前提。产生的动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驱动力,而农业真正成为城市化的现实驱动力,主要表现在:

1)为城市经济提供资本积累;-财富

2)为人口向城市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质和生活条件;-事情

3)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人们

4)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供应和生产

5)为城市和产业提供市场;-pin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主要表现在:

1)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2)工业化突破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束缚;

3)工业化驱动交通地理的巨大变化;

4)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和直接原因;

1)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迁移,为劳动力人口在空间流动的同时实现社会职业的转换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条件。

2)土地资源的市场化使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

3)产品的市场化使城市化的发展能够在更广的区域内进行。

第三,城市化的类型和内涵

1.从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城市化有两种类型:

1)正向城市化的特征是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城市化速度和质量同步上升。

2)以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脱节为特征的负城市化包括两种类型:

(1)过渡型城镇化又称过度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无节制转移,城乡发展不平衡。

(2)低水平城市化又称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速度,这主要是国家政策选择的结果,包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投资政策和社会管理领域的人口法律政策两个方面。

2.从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向来看:

1)向心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中心聚集的状态,一般是城市发展初期的基本方式,也称低水平阶段。

2)离心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城市中心向外扩散的状态,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也称为城市化的中级阶段;根据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它包括两个方面:

(1)郊区化又称郊区城市化,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移动的分散化过程,是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低密度扩张的转变,包括人口迁移、产业迁移和零售迁移。

(2)逆城市化又称城市化高级阶段,是指人口从大城市和大都市向小都市地区、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地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发生原因

第三节中国的城市化

一,中国城市化的历史阶段

鸦片战争后,沿海、沿江、沿线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标志着中国近代城市的出现和中国城市化的开始。1949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才真正开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包括:

1.城市化开始和正常发展阶段-[1949-1957]

2.城市化高度发展阶段-[1958-1965]

3.城市化调整阶段——【1961-1965】这一阶段逐渐形成的户籍控制、人口流动限制、知青返乡、以分散为特征的“三线”建设、取消城市规划等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4.城市化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

5.城市化重回正轨健康发展-[1977至今]

二、中国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城市化的启动和发展是由城市主导的,即中国的城市化是由政府主导的,这是与其他国家的主要区别。

2.中国的城市化并没有伴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中国的城市化选择是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的道路,这是中国城市化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3.中国城市化出现了一种新的农村城市化模式,表现为人口城市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双重模式。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移先于区域转移,世界上已经出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主要有:

1)英式圈地运动模式;

2)德国容克赎回法;

3)美国农民的自由迁移模式;

4)苏联指令的传递方式。

5.人口的高增长是制约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通过影响社会剩余农产品的数量、容量、资源和就业数量来制约城市化进程。

第三,城市化政策

中国城市化的方针是:国家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包括城镇),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这一政策表明,城市化的合理标准或目标是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分布;具体表现如下:

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主要控制人口1万人以上,主要包括:

1)大城市可以节约成本,带来高经济效应。

2)能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可以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4)少数大城市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有助于中国在全球竞争中获得区域优势。

2.强化中等城市概念,充分发挥其在城镇体系中的中介优势(我国中等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在20万至50万的城市)。有三个主要优势:

1)有利于“发展中促两端”,促进城镇体系协调发展。

2)有利于加强城乡联系。

3)有利于两种城市化方式的协调。城镇化发展有内涵式和外延式两种方式,内涵式适合大城市发展,外延式适合小城镇发展。

3.合理发展小城市,推进农村城镇化。中国的小城市包括非农业人口在20万以下的城镇。

1)小城市是城市序列的最后,建制镇是农村的第一。

2)小城市的发展对中国农村城市化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它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蓄水池”的作用,缓解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对社会的冲击。

(2)有利于农村社会转型,小城市的发展是农村社会转型最直接、最广泛的动力。

(3)有利于当地城市网络体系的形成。中国的城市体系包括国家、区域和地方三级城市网络,地方城市网络的节点是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