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和贡献简介
孔子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德与德”的思想体系:他在个体层面上倡导“仁与礼”的德性与美德。道德经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建立人的两极(“三极道”)为目的,以天道通人性,适时将中庸之道转化为方法论的完整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学体现的是人性精神,孔子的礼学体现的是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文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任何时代、任何政府,而秩序和制度社会是建立文明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髓。
孔子晚年的最高理想叫做“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世界上的人彼此相爱,爱世界上所有的人,不仅仅是家人,还有父母和孩子。给老年一个适当的终结,坚强一点,有用一点。没有诈骗,没有小偷,没有路要接,晚上没有门要关,大家坦诚相待,人才选拔,大道之行也是一种公共服务。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礼”和“仁”。在治国方略中,他主张“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被称为“德治”或“礼治”。这种策略把道德和礼貌应用到人民身上,收紧等级制度,把贵族和平民完全分为被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打破了原来贵族和平民的重要界限。
主要贡献:
孔子的“大同”和“小康”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愿景和目标,也激励了进步的思想家和改革者,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仅培养了许多学生,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教育理论,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孔子时代,教育和学习被政府垄断,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大旗,并以私人身份招收弟子讲学,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塾。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提倡仁、义、礼、智、信。他带领部分弟子周游世界十三年,晚年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修改诗歌,校正音乐。中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被孔子编成了一本书。
相传孔子曾向老子求礼,弟子三千人,其中圣贤七十二人。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和他们的再弟子把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语录、思想记录下来,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扩展数据
孔子在古代被视为“天之圣人”、“天之木铎”。他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子的圣人、至圣、至圣之师、大成至圣之师、王之师、世代之师。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今天,位于山东曲阜以北1.5公里处的孔琳是孔子及其子孙的家族墓地,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把他葬在潞城北部的泗水上。那时候还是“墓,不是坟”。秦汉时期,虽然墓葬建得很高,但墓地还是很少,也只有几个护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孔琳的规模越来越大。
百度百科-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