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岩:中国西南的割据政权
所谓名正言顺的官员,是指以清廉著称、身居要职的中央政府官员。此外,柳岩的《三国志》中提到,柳岩写信时想当一名州牧。显然,柳岩当时给世人的印象属于这种名正言顺的官员。《汉书》上更是说得明明白白,刘玉是幽州,柳岩是益州,刘表是荆州,贾琮是冀州。于等人都是世界名人,这也可以提供一个证明。
有些人认为柳岩提出这个建议是为了给自己制造分裂。笔者认为这种提法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有失公允。首先,建立州牧的方式不是柳岩首创的,西汉和东汉都有先例,有其历史基础。其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被镇压后,随着地方割据势力的迅速发展,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被严重削弱。在这种情况下,柳岩的建议提出得正是时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后汉书·柳岩传》中也明确写道,柳岩向灵帝求婚,是因为看到了政治的缺失和皇室的众多。所以,即使柳岩想当州牧,理由也只是《三国志·柳岩》说要避世,有点牵强。元代人胡三省在《资同治鉴》的注释中也指出,踮起脚尖,远离可以避祸。
至于柳岩因为听到副将董辅说京师会乱,益州被分封皇帝而决定做益州牧,我想柳岩的初衷可能并没有改变。想想看:如果你不经常这样做,你必须去胶州,进入荒地,以逃避这个世界。这其实是自我保护。如果他一开始就像史料中记载的险恶阴谋,会选择一个相对富庶熟悉的地区做州牧,不必厚着脸皮向皇帝请求去胶州的许可,即使向皇帝申请去胶州,也有相当的政治勇气。结果,没想到汉灵帝不同意。要不是益州刺史的烦_俭收税,谣言传得远,足以激起农民起义,朝廷决定派人顶替。柳岩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等。应该说,柳岩在这个时候仍然没有野心。或许,就像其他两位皇族后裔刘玉和刘表一样,造福一方,做点实事无可厚非,这也是对家族的贡献。笔者认为,柳岩的政治野心应该是在他入主益州后逐渐产生的。
经过一番活动,灵帝最终任命柳岩为随军使,领益州牧,封阳城侯。临行前,灵帝还特意召见了:宣大将军,赐赏,让他不能当益州刺史:益州前刺史和_简,贪得无厌,疏于管理,滥用职权,弄得一塌糊涂。袁媛无聊,到了就收法示姓,不让走漏,让痈灭国生。
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灵帝对柳岩的重视程度更高,这也反映了益州的严峻形势。
柳岩赴任后不久就离开洛阳去了益州。这里我想说的是,柳岩没有像他的另一个亲戚刘表那样独自去益州,而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带了自己的团队和人。主要有四个人:董藩、赵薇、吴仪和路畅。正当柳岩踌躇满志之时,他率领部下来到了益州,但由于道路不通,他只能暂时留在荆州的东部边界。这里有一个小问题:柳岩在荆州东部呆了多久?他什么时候到达宜州的?《子同治鉴》确定柳岩提议设州牧的时间为灵帝钟平五年三月,柳岩到达益州的时间为同年六月左右。根据这个时间,柳岩应该在荆州的东部边界至少一个月。在此期间,柳岩一方面可以思考今后在益州的政策策略,另一方面也可以静观益州的发展。果然,当柳岩历尽艰辛到达益州时,益州的形势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时益州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由于当时益州刺史_剑的贪婪和残暴,激起了一场以马祥、为首的农民起义。马祥等人自称黄巾,在广汉郡下属的绵竹县造反,迅速占领县城,杀了县令建博士,再攻罗县,杀了益州刺史_建,激起了叛乱。
起义军又攻蜀县、犍为,十月中旬灭三县。
当时声势浩大,巴县的班_满也参加了起义。马谡称帝,起义军迅速发展。不久,巴郡被攻占,提督赵部被杀。起义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益州豪强地主的恐慌。益州以贾龙为首的地主豪强集结军队镇压,几天之内就打败了叛军。当柳岩到达时,贾龙派官员迎接他。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要提出来:柳岩的《三国志》说马谡起义军的规模是几万人,而柳岩的《后汉书》中的记载是十几万人。谁的记录是正确的?阿津人常渠撰写的《华阳国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答案:有几万人。《后汉书·柳岩传》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什么?经过仔细的考证,高敏先生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高敏在他的《秦汉史》一书中提到:《三国志·蜀志》柳岩在报道马谡起义时,并没有说攻克了巴郡,可见攻克巴郡的并不是马谡率领的起义军;《华阳国志》刘尔穆之在描写马巷起义的最后说:不要再破巴郡,不要再破巴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