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音乐发展有哪些方面?
中国音乐剧《三步曲》发展的思考英文原版音乐剧《狮子王》于2006年7月18日在上海大剧院举行亚洲首演,截至10月8日共101场,几乎场场爆满。前来观看的观众无不被《狮子王》中魔幻华丽的舞美、独特感人的音乐、简单丰富的故事所感动,再次在上海掀起了一股音乐热。算起来,《狮子王》已经是上海大剧院引进的第五部音乐剧,从2002年21场的《悲惨世界》,到2003年53场的《猫》,再到2004年35场的《音乐之声》,再到2005年100场的《歌剧魅影》,再到。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经典音乐剧的引进,上海的音乐剧已经从一个陌生的艺术门类变成了一个受欢迎的娱乐品种。可以说,上海大剧院这些年来在音乐剧上的投入和努力是硕果累累的。同时,如果把目光放在全国,可以看到音乐剧的热度也在上升。除了引进外国戏剧,许多城市推出了原创音乐剧,这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再次表明音乐剧在中国将有光明的未来。音乐剧三步走战略两年前我们决定在上海大剧院引进《歌剧魅影》的时候,就开始思考如何发展中国音乐剧。当时我们提出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引进国外经典音乐剧。第二步,制作“中国版”的外国经典剧目。第三步,创作原创本土音乐剧。这个“三步走”策略是结合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提出的,也是我们多年思考的结果。第一步:引进经典剧目,培育音乐剧市场。发展音乐产业,最重要的是努力培育一个完善的“音乐市场”。引进国外经典音乐剧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和喜欢音乐剧,进而形成人们愿意花钱买票看音乐剧的巨大市场。这是一条我们已经走了四年并将继续走下去的路。回到2002年,当我们决定引进《悲惨世界》时,大多数人还不知道音乐剧是什么。很多人把音乐剧和歌剧混为一谈,却不明白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很大区别。少数人认为音乐剧是腐朽的资本主义和色情表演的产物,不应该引入社会主义中国。而这一切都和音乐剧的真实情况相去甚远。对我们来说,当务之急是把最经典的音乐剧带到上海,让大家近距离接触音乐剧。综合考虑后,我们认为《悲惨世界》是最好的选择,不仅因为其优秀的艺术品质,而且因为其内容、风格和流派,我们认为它是最适合首次引入上海的戏剧。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完全确定。虽然21的演出在国外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的大剧院历史上还是打破了记录。一些悲观主义者甚至说,上海大剧院上演《悲惨世界》会很“悲剧”。结果众所周知,《悲惨世界》卖光了,最后谢幕演出一票难求。甚至剧院的台阶上都挤满了观众。《悲惨世界》的成功,坚定了我们在音乐剧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决心。但我们也很清楚,尽管音乐剧在上海引进成功,但要培育一个成熟的音乐剧市场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努力,就像美国的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的繁荣,也是通过上百年的发展造就的。因为市场永远是音乐剧做大做强的基本因素,很难想象一部音乐剧能在一个音乐剧不深入人心的地方繁荣起来。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坚持走下去,一步一步的去培育音乐剧的市场,让音乐剧真正的深入人心。去年引进的《猫》、《音乐之声》、《歌剧魅影》、《狮子王》、《妈妈咪呀》,以及今年7月即将引进的《发胶》,可以说是连续7年每年引进的大剧,都是践行音乐剧“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引进经典剧目,培育音乐剧市场。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看音乐剧。回顾七年的历程,我们每年都不断引进有影响力的西方音乐剧,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喜欢音乐剧的观众,而且至少产生了两大成果,促成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的成立和上海市政府决定在原文化广场旧址投资建设专业的音乐剧剧场。第二步:制作中国版,培养音乐剧团队制作西方经典音乐剧的中国版,或者说经典音乐剧的“本土化”,是我们两年前的想法。因为我们知道,未来的音乐剧行业,仅靠引进剧目是不会成功的。毕竟引进剧目不同于生产剧目,我们还没有掌握艺术表演和剧团运营这两个核心内容。换句话说,引进剧目可以提升音乐剧的市场影响力,但很难直接控制音乐剧的艺术制作和剧团的运作。在这两个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不足。毫无疑问,创作、制作、演出、运营自己的剧,最终走上“原创”之路,是每个人的期待。而“本土化”是国内人对国外经典剧目的制作、演出和经营。虽然还不是创作,但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培养自己的音乐团队,为“原创”打下坚实的运营基础。这也是很多国家操作过并被证明有效的一种方式。日本四季剧团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深入分析之后,我们觉得一个文化产业的形成,剧目只是一朵浮在水面上的花,而在它的背后,需要很多因素来支撑,比如创作环境、制作规范、人员配置、市场状况、文化积淀等等。每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成为音乐产业发展的障碍。当我们仔细研究国内这些环节的现状时,会发现与国外成熟的音乐环境相差甚远。这种情况短时间内还很难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创剧目很难成功。因此,经典剧目“本土化”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日本四季剧团的创始人阿莎丽·凯塔曾说:“是否‘本土化’其实是一场自我创新能力的博弈。”这个当年由asari keita领衔的话剧团,就是靠着“本土化”走上了成功之路。虽然四季也制作一些自己的音乐剧和剧,但其长期发展的核心业务仍然是经典音乐剧的“本土化”。几十年来,许多经典的西方音乐剧被搬上了日本四季的舞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票房奇迹,这不能不归功于四季剧团的管理模式。虽然上海大剧院运营了这么多年,成绩斐然,树立了榜样,但我们对剧目的创作和制作参与并不深。相比较而言,“本土化”的道路更适合我们,也更容易成功。此外,“本土化”还有很多好处,比如大大降低了剧目创作的制作成本和机会成本,有助于培养中国的专业制作团队,有助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音乐剧制作规范,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经过深入调研,我们与英国的卡梅隆·麦金托什公司、小星星公司、美国的尼德兰公司、亚洲的百老汇公司进行了多次洽谈,最终在选择哪部音乐剧作为大剧院“本土化”的“第一部”、英文歌词的翻译、道具服装的制作、演出档期的安排、营销的步骤等诸多方面达成了初步共识。我们期待2010前的见面。第三步:创作地方剧,打造音乐剧产业链一直是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最大软肋。这些年来,随着国外经典剧的引进,我们自己创作的剧更多了。仅举几个例子,有电影之歌,金沙,我为唱歌而疯狂,日出,五个女孩,与天使不眠的城市,冰山上的游客,赤道雨等等。两三年就有这么多本土原创音乐剧,这是以前没法比的。但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大部分原创剧雷声大雨点小,很少有能收回成本的。大部分都是越做越亏。我们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不仅是创作力量薄弱的反映,也是音乐市场和环境不成熟的反映。的确,近年来音乐剧的原创在一些国家发展得非常好。比如法国和德国,近几年创作了很多音乐剧,在艺术风格和运作模式上都与英美完全不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飘》、《伊丽莎白与莫扎特》,还有一部分被翻译成英文进入英美市场。但毕竟中国的创作环境与法德完全不同,各方面的缺失是制约原创音乐剧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即使在美国的百老汇、英国的伦敦西区等音乐产业非常成熟的地方,原创剧的成功率仍然很低,大约只有五分之一的剧能够盈利。艺术创作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然而,尽管存在如此大的不确定性,世界上仍有如此多的艺术家在孜孜不倦地创作各种风格和内容的音乐剧,这一方面说明了音乐剧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创作成功的原创音乐剧始终是每个人的终极目标和愿望。在与麦金托什公司、真好公司和亚洲百老汇公司的会谈中,我们也谈到了原创音乐剧的问题。他们也给了我们一些好主意,并表示愿意在未来帮助我们。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逐渐对原创有了一个普遍的看法,即“原创剧”不同于“引进剧”和“中国版”,不应刻意策划,更不应鼓励。国外成功的剧目往往不是安排和策划的结果,而是在合适的土壤里,灵感和机遇自然浇灌出来的。只要不断耕耘音乐剧的土壤,好的剧目自然会成长。就在《狮子王》上演三十场的时候,我们上海大剧院组织了一个音乐剧发展的座谈会,邀请了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来谈谈他们的看法。一个普遍的观点是,中国在艺术创作上最缺乏的是好的创意和创意,但这应该是属于创意产业的音乐剧的核心。此外,我们还看到,与创作相关的人才、市场、资金、政策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或决定着创作成长的可能性。我们觉得要找到整个行业的突破口,推动整体发展,还是要生产和创作出优秀的剧目。目前已有意识地收集各类音乐剧剧本或故事,发掘音乐剧的创作才华,希望能在未来找到灵感和创意的来源。音乐剧的三个步骤可以同时进行,虽然有先后之别。在上海大剧院未来的发展蓝图中,经典剧目的引进、“中国版”音乐剧的制作和原创音乐剧的创作将并行成为三大组成部分,共同推动音乐剧这一现代戏剧艺术样式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