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和平有何魅力?
曾经发达的商贸在古镇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如城堡、和平书院、寺庙庙宇、祠堂和义仓、明清民居建筑等。这些都是藏在时间深处的珍珠,只要走近就能感受到它耀眼的光彩。
尽管经历了多年的风雨,古镇上宁静的老街仍然完好无损,这是一个奇迹。古城街贯穿古镇南北,被誉为“福建第一古街”。它有600多米长,6到8米宽。街道中央铺着青石板。由于地势北高南低,街道顺势而为,形成“九曲十三弯”,远远望去像一条飞龙。街道两旁的商户都是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都是前店后院式。现在,大部分店铺已经关门,只有少数小店还在慢慢营业。推开斑驳残破的店门,我们走进了曾经繁华的古镇。
东门街没有老城街古老,但也是古镇的两条主要街道之一。东门街是石板铺的。历经千百年的风雨,石板表面光滑如镜,像一条随风舞动的丝带,一次又一次折叠,不慌不忙地展开,让人浮想联翩。侧耳倾听,从街上的青瓦,唐朝急促的马蹄声,独轮车的吱嘎声;抬眼凝视,宋代赶集的人群正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
东门街的街面上每隔100米,就有一条条石头铺成的棋盘形图案,当地人叫棋盘石。街道两旁是纵横交错的鹅卵石小巷,或长或短,或宽或窄,古朴而偏僻。走过巷子,在巷子里石板路的延伸处,一棵老树从墙角伸出,枝叶摇曳的房屋相邻。古色古香的店铺,精雕细刻的门楼,让人顿时仿佛置身江南水乡。
与水乡不同的是,古镇里的砖墙、白墙、瓦房、高楼、窄巷,既有中原的古风,又有地方特色,堪称古宅之宝。城墙和小巷构成了和平古镇独特的布局,屋内住人,屋外连小巷。
和平文化之所以蓬勃发展,是因为和平学院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古色古香的书院矗立在古镇西边的深巷里。这所古老的书院原本是一所自办的学校,从宋代开始逐渐成为一所地方学校,吸引了大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来书院讲学。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以及、大师都曾来和平书院讲学。站在朱题写的“和平书院”下,曾经弥漫的墨香似乎还在空中飘荡。
现存的书院是清乾隆年间修建的建筑。庭院大门青砖砌成,独具匠心,顶部形似官帽。三门组成一个“质”字,取“万物皆下品,唯有学问高”、“学得好才是官”之意,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大门上方的木雕月亮梁看起来像一本打开的书,意思是“开卷有益”
要进入书院正殿,还得爬13级青石台阶。前六级的意思是为读书打基础,从第七级开始可以七级到一级,意思是“步步高升”。步入正厅,你会发现老师讲课的地方,正上方挂着一块“万世为人师”的新牌匾,透着古镇居民对传道者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