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回忆的写作背景。

一,教科书的解读

1.简短文本。

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后的缅怀,展现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除了开头,文章按照逮捕前、逮捕时、法庭上、谋杀后的顺序叙述。被捕前写父亲焚烧文件书籍,工人颜真三被捕,反映形势险恶,形势危险;被捕时,他写了敌人的心虚、残忍和父亲的冷静;法庭形容李大钊冷静沉着;被杀后,他写下了整个家庭的巨大痛苦。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实自然,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编写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本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尚品质。难点在于这节课有些有意义的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有条件的要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在相互交流中加深理解。

2.文字分析。

(1)句子的理解。

父亲很善良,从来不骂我们,更不打我们。我总是喜欢问爸爸很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不管他有多忙,他总是对我的问题感兴趣,总是耐心地告诉我。这一次,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会给我这么含糊的回答。

作者年纪小,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烧书和文件。她好奇地问她父亲,但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与父亲无论工作多忙,女儿的问题多幼稚可笑,都耐心的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很严峻,不是和孩子推心置腹的时候,防止革命书籍和文献落入敌人手中之类的事情,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这里写的是李大钊同志对亲人的善良和对工作的认真的统一。

形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他的母亲也劝了他几次。父亲坚定地对母亲说:“我不是一直告诉你吗?”我不能轻易离开北京。你需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这里的工作有多重要。我怎么能离开?”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峻的形势下,战友和亲人都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拒绝。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和危险,但他绝不会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显示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在法庭上,我们见到了我们的父亲。父亲仍然穿着他的旧灰色棉袍,但他不戴眼镜。我看到他蓬乱的长发下平静而和善的脸。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的父亲虽然被敌人折磨,但依然冷静善良。“不戴眼镜”和“蓬乱的长发”表明敌人对李大钊的惩罚很重,“冷静”表明李大钊在遭受残酷折磨后依然坚强,“善良”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父亲看着我们,一句话也没对我们说。他脸上的表情很稳定,很平静。他的心被一股巨大的力量占据了。这种力量就是他平日里告诉我们的——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看”了一眼,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稳定和平静。"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内心被一股巨大的力量占据”,这是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正是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了信心,李大钊才能在极其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镇定自若;正是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所以他在敌人的折磨下不仅不动摇,而且不因亲人的呼喊和哭喊而悲伤。相反,他用“稳重”和“沉着”去影响亲人,化悲痛为力量。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中国的情况和革命事业的发展。

(2)对单词的理解。

军阀:指拥有武装力量、分裂党和自己派系的人。

易:本课指随便。

恐怖:惊慌,恐惧。

挤入:形容许多人同时破门而入。

严重:严重和严重。

理解:理解别人没有表达清楚的东西。

淡定:淡定,从容,不慌不忙。

二,教学目标

1.读“模糊的、尖锐的、隐蔽的、恐怖的、粗鲁的、制服的、宪兵的、魔鬼的、肥胖的、酷刑的、残忍的、土匪的、拘留的、窝头的、爷爷的”等等字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被捕前后与敌人斗争的故事,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理解课文前后指称和连贯的表达。

三,教学建议

1.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这门课的教学要注重整体,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教学时,可以引入话题,以“记忆”为导向提问:课文是谁的记忆写的?你记得谁?你想起了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可以进一步问学生:“你认为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了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总之,在教学时,切忌主观过早设定关键段落,造成对文本的片面理解。

2.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一、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引导学生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如何引导?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找出值得深入理解的句子,例如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的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对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理解。

其次,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李大钊为什么能坦然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畏面对死亡。首先,课前要指导学生收集和查阅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了解在军阀割据的形势下李大钊革命事业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对关键句子“他的心被一股巨大的力量占据”进行深入交流。这种力量就是他平日里告诉我们的——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3.引导学生理解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作方法。因为课文比较长,为了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课文主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学习:被捕前(第2-7段)、被捕时(第8-17段)、在法庭上(第18-29段)和杀人后(第30-32段)。教师在引导时要注意重点,多提一些关于整篇课文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李大钊是怎样的革命先驱?他的高尚品格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老师不应该一段一段地读课文。

4.引导学生体验比较描写的作用。“被捕前”和“被捕时”都是用比较的方式描述的。比如父亲在整理书籍文献时对我的提问含糊敷衍的态度,与他平时的耐心形成反差;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冷静平和形成鲜明对比。找出这些对比描述,也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写的作用。

5.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前后的写法。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前三段和后三段,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容联系,在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互相照应、行文连贯的好处:整篇文章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牢记杀父之仇的思想感情。文中还有很多地方是前后兼顾的,同学们可以举些例子说一说,体会一下。比如我讲到“我蹲在他身边,看着他把书和写着字的纸片往炉子里扔”,后来又坦白“我听我妈说,军阀张要派人去查。为了防止党组织被破坏,我父亲不得不烧掉一些书籍和文件。”这样读者会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得到更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6.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在教学中,要加强朗读再现李大钊烈士的光辉形象,在朗读中实现李大钊临危不惧、淡泊生死的高尚品质。这篇文章是悼念文章。朗读的语气要悲伤,速度要适中,声调要低。描述父亲风度和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正文最后三段表达了全家人听到父亲被杀的消息后的悲痛,在反复阅读中也应该有所体会。因为课文较长,所以要分段指导阅读,但要避免从课文中截取一两句话来练习阅读,违反了情境阅读。

第四,教学案例

在第一课中,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单元学习

(放《五月花开》这首歌。)

当这优美而激动人心的旋律在你耳边响起时,你有没有想过是谁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第三组文本向我们展示了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缅怀革命先辈。

第二,了解背景,介绍李大钊。

1.了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记忆。请结合题目看笔记,再看第1段。你看怪不怪

(1)本文作者是李大钊的女儿李兴华。文章写于1943,回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受刑日期为1927年4月28日,距今已有16年。

(3)明白“受难之日”是指文中李大钊被杀的那一天。

2.介绍一下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也是早期杰出的领导人之一。3月1926日在京领导反帝反军阀群众示威,被军阀张杀害。他死时只有38岁。

第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记自然段。(总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段,思考:作者16年前回忆的是什么?分别写了哪些自然的段落?我们可以分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明确写作顺序和篇章结构,整合重点段落的阅读理解。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1) 2-7自然段:写一些父亲被捕前(被捕前)的事情;

(2)第8-17段:写父亲被捕的故事(被捕时);

(3)18—29自然段:写我们最后一次和父亲见面的场景(在法庭上);

(4)第30-32段:写父亲被杀后,一家人很难过(杀人后)。

第四,朗读课文,学习新单词。

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当你遇到不懂的单词时,你可以通过阅读笔记和查字典来理解它们。

2.单词学习。

(1)交流你已经知道的单词。比如:

军阀:指的是有了自己的武装,彼此分离,形成自己的派系的人。文中的张是当时北洋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国家的政治和军事警察。

(2)读生词,抄写生词和下面的单词两遍。

书籍,模糊,尖锐,抽屉,恐怖,粗鲁,魔鬼,肥胖,酷刑,严重,残忍,歹徒,拘留,窝头,和蓬头垢面。

在第二课中

听写新单词,对照课文检查并改正错误

第二,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读重点句子,感受李大钊的形象。

请自由阅读课文,重点描述李大钊的句子,勾勒出你最感动的地方,然后与同学交流心得。比如:

1.被抓前:不管事态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情况严重:从父亲早退到晚归,张派人检查,父亲烧毁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人颜真三被捕。

(2)千万不要离开北京:我们可以从第七段父亲话中的两个反问句中学习。

引导学生认识到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这体现了一个革命者坚决无私、大无畏的精神。

(3)有感情看第7段父亲说的话。

2.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这体现在:

(1)第八段,写的是“新闻还没讲完,就听到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混乱的喊叫声”。敌人进屋前就开枪了,而且是乱喊,说明敌人在虚张声势。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拿出一把亮晶晶的小手枪,走了出去。”父亲的“从容不迫”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鲜明对比。

人们蜂拥而入,挤满了这个小房间。他们像一群恶魔一样包围了我们。他们每个人都拿着手枪,瞄准他的父亲和我。“只有我和父亲,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和侦探的态度也和他们的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方是“粗鲁咆哮”、“满脸横肉”、“冷笑”。而17自然段说:“父亲保持着一贯的严厉态度,没有告诉他们任何真相。因为他明白他们没有理由。”这也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冷静无畏精神。在此基础上,带着感情读8-17自然段。

第四,理解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的好处。

1.体验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验首尾相连的参考文献写作的好处。现在我们把1自然段和后三个自然段一起读,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验。

(1)这是首尾呼应的拼法。

(2)这种写法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深刻记忆,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第五,了解对李大钊墓碑的评价,指导课外阅读。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的评价(一起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无产阶级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建和发展的无畏奉献将永远是所有革命者的光辉榜样。

2.指导课外阅读:在争取革命胜利的斗争中,有很多像李大钊这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切怀念他们,我们的国家为他们感到骄傲!课后,学生可以结合65页“课外书店”的提示,阅读一到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动词 (verb的缩写)相关链接

1.李大钊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1889 10 10月29日。1907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学院政治经济专业学习。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前往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联合会的爱国斗争,由他起草的《告全国父老》一书的力量迅速传遍全国,他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爱国者。1916李大钊回国后,积极投身于新兴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比较观》、《老百姓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讲话。他宣称:“看看未来的世界,一定是红旗的世界!”“在1919发表了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新时代》、《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问题再讨论》、《社会主义》等。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10,由李大钊发起,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

1921中国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工作。在党的第二、三、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吴的斗争。北洋军阀段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陷入白色恐怖。在极其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李大钊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军阀张勾结帝国主义,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受尽折磨。在监狱和法庭上,他都保持着正直和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在西交民巷史静看守所将李大钊等20名革命家勒死。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平静地死去,享年38岁。

2.李大钊被捕后

李大钊被捕后,受到敌人的残酷折磨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手指,最后剥去了他手上的指甲。但他始终无所畏惧,不屈不挠,严守党的秘密。

4月8日,1927,早报报道称,李大钊接受质询时“非常冷静,一点也不慌张”,“穿着灰色的棉袍和蓝色的马褂,看起来像个领导!”同一天,《顺天时报》也报道了李大钊“精力充沛,极其冷静,自称马克思理论信徒,但对其他一切行为一无所知”,“李没有确定的自白”!早报4月7日报道1927李大钊被抓10天,多次受审。每次庭审,李大钊除了“共产主义理论和学说”一无所知,极力为所谓的“罪名”辩护,说没有这个行动。

在他的狱中记录中,他生动地描述了他投身革命以拯救国家危亡的雄心。他说:“赵受书,是以民族解放事业为己任,行其所信,励其所知,行其所行,为功为罪。”

审讯和折磨没有帮助。张改变策略,企图用高官厚禄收买人心,却遭到李大钊的严厉斥责!

李大钊的被捕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广泛的同情。在北京和天津,“所有的报纸评论都是秘密要求的。”国军发电报警告军阀。北京25所大学校长联合发表声明,要求将此案移交法院。学生、名人和他的老乡们都想尽办法营救他们。特别是北方的铁路工人组织了监狱救援队,为监狱救援行动做准备。李大钊得知后,对此坚决不同意。他说:“我个人为革命和党牺牲了,这是光荣的,也是应得的,但这已经是党的损失了。我不能再要求同志们去冒险,去消耗革命力量。现在,你应该保存我们的力量...不要再让革命力量受苦了。”党组织勉强接受了李大钊的意见,劝说铁路工人放弃了抢劫监狱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