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章艺术始于哪一年?
与印章本身的发展相比,印章与书画的联姻要晚得多,这也影响了今天画家们使用印章的实践。在纸发明之前,人们使用竹简和木简作为书写材料。密封应用的载体是密封泥浆-一种覆盖着密封的干硬泥浆体。琵琶的使用是从战国到汉魏时期。从3世纪到4世纪,随着造纸技术的提高和普及,竹简逐渐被纸和丝绸所取代,封泥的使用习惯不再流行。印章的应用也逐渐从篆泥变为蘸朱墨于纸。纸张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印章的使用方式,也为印章与书画的结合创造了条件。
据我们所知,唐代的书画家还没有见过在作品中使用自己印章取信的做法。据《十国春秋》记载,蜀前茂州刺史许,“每书题刻,微浸,须改,书苦。”这里的“铭”就是盖章、盖章的意思,和“铭”意思一样。由此可见,在前蜀时期,人们就开始在书信中篆刻。正是私印在书信和公文中的介入,为书画印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融合发展——宋元时期
宋朝重文轻武,经济文化上的成就是整个封建时代的最高峰。由于宋徽宗、宋高宗等帝王和画家的倡导,篆刻在文人中风靡一时,书画篆刻也迅速发展起来。北宋时使用书画印章。目前最早的实物是欧阳修的《为明朝读一书》,上面盖有“六一居士”的印章。欧阳修平时的“修”印和“醉鬼后代永留”印都是具有收藏意义的印。还有欧阳修在《尚恩帖》中的“六十一居士”印章。宋徽宗建立了画院,他本人也是诗、书、画的实践者。在他自己的画作和古书画的签名题字中,可以看到他的长方形“御书”印章和葫芦印章。南宋吴举自书第二帖白底有“云鹤道人”印章,《四清图》卷有朱文《曹轩后裔》和杨午霞白底《出逃禅》。经过书画家的艺术实践和推广,到了北宋后期,印章已经成为书画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书画作品上盖章钱的格式也已经被当时的文人广泛接受。但如果书画真的大量使用印章,而且使用的印章多种多样,米芾应该是先行者。
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在政治上实行野蛮落后的等级制度,使得很多文人放弃仕途,寻找新的心理寄托。社会上“政制易上,道制犹存下”,对于道和艺术来说也是如此,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有利于艺术传统的延续,诗书画印的融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赵孟頫和王冕是最著名的人物。
赵孟頫在诗歌、书法、绘画等很多方面都颇有天赋,他所使用的印章都是出自他自己的创作,从篆字的书写到章法的编排。朱温创制的《朱温》印章,用印小篆,篆刻用线条优美飘逸、富有弹性的“玉玺”,所以印面韵味十足,有一种流动活泼的文人篆刻气息,与其书画作品相得益彰。赵孟頫还推动了书画印章的普及和应用。和米芾一样,没有确切的材料证明赵孟頫是否能刻自己。
中国使用石印的历史悠久,早在印章创制之初,从考古资料来看,历代都有。仅长沙一地,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70年代,就出土了44枚西汉滑石印章,还出土了少量战国时期官方和民间的石印。但是这些滑石版画是用来埋葬的。现在故宫博物院藏的汉时期的石印“洽平麻城印”和“巩县土城印”作为铸印的母模,是石印的另一种用途。但宋元以后,文人参与刻石印的性质不同了。今天,我们从宋元相关文献和文人篆刻者的史料中可以证实,宋代文人亲自篆刻石印是非常普遍的。但元代画家王冕是第一个用石头做印章,自己雕刻的人,记录得很准确,在画上就能看出来。自宋元以来,石印成为文人中流行的篆刻材料,使文人不再停留在篆刻的门槛之外,而是进入室内,使文人篆刻集书篆、图案、刀刻于一体。从此,篆刻艺术成为文人气质、思想和审美趣味的直接体现,真正成为诗、书、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休闲风格-明清
篆刻在明代中期有了新的突破。作为明清流派篆刻辉煌成就的开创者,文鹏和何震扭转了印坛上奇形怪状的九折文字,努力赶超秦汉,开启了明清篆刻的繁荣局面。从那以后,出现了篆刻热潮。篆刻作为一种文人艺术,已经被人们所接受,请名家篆刻已成惯例。同时,绘画发展到明清时期,抒情写意的文人画占据了主流地位,出现了一大批同时从事书画、篆刻、诗歌的艺术家,使书画与篆刻结合得更加紧密。书画家可以随意篆刻印章,成为诗书画并列的文人雅士的消遣。
休闲章的广泛使用也成为一种暂时的趋势。徐康《往事如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轶事:“衡山有‘唯庚寅我将降’之印,人生岁月值寅。文二水(贾)印‘赵赐于好名’,文三桥郡伯(彭)印‘窃比我老彭’,都是依名用成语。”文氏父子的成语印出来,既能告诉人们他们的出生年月,又能显示出他们的修养和敏感,还能显示出他们精湛的篆刻技艺,可谓妙不可言。
技能的巅峰——吴昌硕
作为篆刻发展的必然结果,晚清篆刻走上了一条“书印”、“刀印”、“外求印”的复合型创作道路。吴昌硕的篆刻是浙派和徽派的结合,错综复杂,属于秦汉时期。味道浓郁,超越前代哲学家,在印度历史上被称为“后浙派”。
吴昌硕的篆刻是因为他在书法上的精湛造诣。他的书法擅长五个方面,苍劲质朴,尤其是篆书。吴昌硕的篆书,以石鼓文为蓝本,融合了三代钟鼎陶、砖雕等人物的风格,又打破刻板,融入自己的意志,将结构改为长斜形以增加气势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还把石鼓篆和草书笔法融入到画法中,恣意恣意,刚健有致,有很强的石头气息。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吴昌硕已经达到了篆刻、书法、诗词、绘画同时精通的境界。
近代著名书画家的用印实践
现代书画大师都讲究书画印一体化。很多书画家本身就是印刷高手。、齐白石、赖楚生、余等。都是集绘画、书法、印刷于一身的大师。但也有一些书画家知名度不如印家,管理的印章数量也不多,但对作品中印章的使用却有独到的见解,如黄、潘天寿、张大千等。其中,张大千对印章的使用近乎严格,可以根据不同时期书画的不同风格进行搭配。如他早期的画学《石涛与中共八大》,其书法风格多为工整的人体,带有浓厚的隶书味道,而他的印章多为自己所刻,风格苍劲苍劲。1930年代以后,画风更为清雅,构图典雅,刻字改为、何意趣的行书,印章则由方杰侃、等人制作。关于印章的使用,他也有一套理论:“印章也是方的,圆的印章也可以。如果腰部圆润自然,则不可用。工笔宜用古玺,人白。大写意可以用在汉代和皖浙两派的官印制度中。其中吴让之最合适,如果明朝没有什么是正宗的。”从其使用印章来看,这种说法确实属实。潘天寿所用印章多来自赖楚生、于、沙孟海等人,属于一路印的风格,书画相得益彰。虽然自刻的很少,但比起专事印刷的大师们,并不逊色。傅抱石还擅长印刷。他的画风瑰丽深邃,笔法薄硬硬挺,印刷风格古朴空灵,归功于清逸的性格。鲁的印章多为和石凯所制,且各刻一批。两人都是版画大师,风格独特,空间布局和线条肌理与地画非常一致。刘奕雯篆刻,朱培尔篆刻,吴子剑篆刻谢,堪称书画和谐统一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