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问过去60年农村的历史事件。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开始从农村发展到1984。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我们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济制度,即我们形成了新时期的农村经济制度。
第三阶段,应该说是以流通体制改革为重点,从1985年到1991年。那时,我们开始探索市场化的农村改革。特别是在这个时候,整个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是建立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上的,这也拉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标志着政策的调整。
第四阶段,1992年到2002年,也是我们深化整个农村改革的时期,包括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产品要素的改革。最重要的是我们从2001加入世贸组织,全面开放农产品市场。
第五阶段,2003年至今,拉开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序幕。特别是我们刚刚提到,2004年以来,连续出台了6个一号文件,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政策支持体系,现在正在加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系。所以从这个政策体系、制度、机制来看,这个脉络也是很清晰的。正是因为这些体制机制的创新,这些政策的调整,现在农业呈现出全新的格局。
一是农产品供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者说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变化。比如前30年,我们虽然以粮食为主,花了很多精力在农业和粮食上,但是一直吃不饱。但是现在吃饭的问题解决了,就是整个五谷、畜产品等农产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算了一下,前30年的4个台阶和后30年的4个台阶基本上创造了一个奇迹,创造了我们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的奇迹。
第二,整个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30年,粮食是纲,结构很简单。但改革开放30年来,整个农牧渔业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一、二、三产业比重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增长。这种变化意味着整个农村经济有了持续良性发展的趋势。
三是农村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前三十年,我们完成了土地改革,搞了合作化,后来建立了人民公社。未来30年,我们要颠覆这样一个历史进程,就是废除人民公社,确立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此外,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要素市场体系。此外,新世纪以来,体制、机制和政策发生了更多的变化。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采取多予少取的原则,取消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第四,整个农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前30年,我们基本上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我们说前30年是温饱不足,后30年基本实现了整体小康。以农民收入为例。改革开放前,因为采用了人民公社制度,我们看不到他的收入变化。最基本的是1978年,当时的人均收入是134元,去年是4140元,年实际增长7%。这也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另外反映了整个农村社会的变化,也就是贫困人口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有2.5亿人,现在只有654.38+04.79万人,整个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五,农村面貌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过去农村为什么养儿子,就是为了防老。现在我们实行了农村养老保险。以前,孩子上学、就医都很不方便。现在我们对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实行义务教育。此外,约86%和87%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他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正在得到改善。相当一部分贫困农民能够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再加上农村的基础设施,比如农村的饮水,很多地方的农民都喝上了自来水,道路,沼气,还有农村的文化生活,体育等等。这些与过去相比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