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闭关锁国的历史问题
鸦片有止泻止痛的作用,但长期使用会上瘾。明朝郑德时期,鸦片作为药材进口。
早在明末,瘾君子就已经出现。进入清朝后,吸毒人数增加。清初有专门提供鸦片的烟店,“将鸦片制成糊状,再与碎烟混合,晒干制成香烟”,以“拍利”。
第一次抽鸦片的时候,我“晕得像醉了一样”,“可以彻夜不眠”。
“流氓恶少,晚上聚在一起喝酒,就成了一种氛围。喝的时候配上十几碟蜂蜜和鲜果来诱惑后来者。当你第一次去餐馆的时候,你不需要钱。待久了,身不由己,去之。”“是因为年幼的孩子容易堕入艺术,到了年老的时候,血液会干涸,皮肉会脱落。即使他们知道自己被鸦片所害,也会百病缠身。”“连家业都要耗尽了,说没办法借。”干嘉以后,很多贵族子弟、八旗士兵、各级官员都成了瘾君子,甚至宫里的太监也偷鸦片。生活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大宦官张津浦,吸毒30余年。在张的诱惑下,许多宦官开始吸毒。
事实上,皇太后已经听到了风声。虽然她下令严查,但林庆之变后,她对宦官往往视而不见,唯恐再闹出惊天的勾结土匪案。
吸毒容易,戒毒难。很多瘾君子,“明知道危害,戒不掉”,“一天不抽就缩脸”,“分神就死,再喝就好了”,“没救了”。
为了帮助吸毒者摆脱毒品,避免家破人亡的厄运,当时流传着各种偏方。但由于吸毒者的依赖性,所有的偏方要么被放弃,要么浅尝辄止。
从雍正六年(1728年)开始,发布了禁止贩卖鸦片和开设烟馆的命令。
至此,以进口药材为名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的鸦片贸易被中止。
当时与中国进行鸦片贸易的主要国家是英国,英国将殖民时期印度生产的鸦片运到附近的中国。
一方面通过提供贷款鼓励印度农民种植罂粟,另一方面在加工过程中“使罂粟的蒸干和鸦片的配制适合中国鸦片吸食者的口味”。
英国鸦片商和英国政府在罪恶的鸦片贸易中获取巨额利润。一箱鸦片从印度运到中国可以赚1820银元(一箱鸦片的成本约为180银元,运到中国的价格为2000银元)。仅鸦片税就占英国政府税收的42.7%。
因此,英国政府和英国鸦片商绝不会放弃这种罪恶的贸易,而是把它从公开进口变成秘密走私。
掌管鸦片生产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让人把鸦片装在专门的箱子里走私,运到加尔各答,拍卖给鸦片贩子,再由鸦片贩子走私到中国沿海。
英国鸦片贩子贿赂清廷地方官员和负责走私的巡捕官兵,使鸦片走私畅通无阻。
受利益驱动,鸦片走私日益猖獗。
乾隆六十年,四千箱鸦片走私到中国,道光七年,一万多箱。道光十一年(1831年)走私两万箱,道光十八年(1838年)接近三万箱。
在鸦片大量走私入境之前,清朝在对外贸易中一直保持着优势地位。
中国的茶叶、丝绸产品畅销国际市场,远销欧美、东南亚,但外国的毛织品在中国打不开市场。每年,数以百万计的银元从欧洲进口到中国。
干嘉以后,大量鸦片走私进入中国,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上开始从超级出口国向超级出口国转变。
为了支付走私到中国的鸦片,大量白银流出,导致银价上涨。
银价上涨,必然导致银铜币(也称赚钱)价格的失衡。
朝廷支付给官员和士兵的官俸是白银,百姓支付给清廷的钱粮也要兑换成白银。但是,私下交易,市场上的买卖,主要使用铜币。
因此,银钱比价是否合理稳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
清初一两银子换一千铜钱。
当时清政府禁止私采铜矿,康熙收回台湾省、海禁解除后每年进口数百万银元,银价因此下跌。
到康熙末年,银钱比变成了1: 900,到雍正末年,是1: 800,到乾隆初年,发展到1: 700。
但到了乾隆中期,由于鸦片走私和白银外流,银价上涨,银钱比价上升到1: 850。到乾隆、嘉庆时,一两银子可以换13400枚铜钱。
到了嘉庆年间,银价已经涨到1600左右,让百姓多交钱粮折银。
清朝统治者表面上不加田赋,实际上是把银价上涨的负担转嫁到老百姓身上。
如果只是我们身边的太监抽鸦片,但现在搞鸦片走私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仓库都涨到银价了,太后就是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做不到。她必须想办法解决银外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