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布洛陀
问布洛陀,问Mlliujia。
布洛陀说,“姆留加”的意思是
——摘自布洛陀的诗
一、甘庄山布洛陀文化遗址的历史背景
田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中游。在天阳,有许多古文化遗址,包括世界上最早的莱魁古人类遗址、长蛇岭古文化遗址、甘来洞古文化遗址、波罗古文化遗址、宋陶窑遗址、古窑址、八通崖石刻等。出土文物主要有靖安铜鼓、农豆大石铲、牌楼石葛、牌楼石棺、盘藏窑收藏的古器物等。2002年,美国权威杂志《科学》以封面和评论的方式隆重刊登了一项科研成果:中国广西右江盆地古人类遗址的地质年龄是80.3万年前,由中美学者用氩-氩法测定,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
田阳右江盆地中部地带的干庄山海拔326.7米,相对高度198.9米,总面积1700亩。雄伟的大山里有许多感人的传说。相传明朝时,江西有一位地理老师,名叫郭子儒,一生钻研阴阳八卦,酷爱探究风水宝地。晚年,他带着几个弟子从江西沿“龙脉”到云南探风水,再从云南沿“龙脉”到广西。郭子儒和他的弟子们在爬上达尔山时,经过反复考察,终于确定他要找的“龙头”就在达尔山。郭子儒找到“龙头”非常兴奋。他取出笔墨,在甘庄山的岩壁上用三个大字写下“春晓燕”,并题写了一副对联:立春,起来催燕,晓凤动以示花,她的伴侣盈盈却轻泣。当日,郭子儒在甘庄山上对弟子们说:甘庄山坐北朝南,北有千里,南有百里,左有青龙,右有白虎,远处有右江。风水书上说“幸福千里”“一堂千马,富贵千年”都有。从地理上看,甘庄山是月亮,周围的山坡是星星,形成了“星星抱月亮”的好风水。自古名山大川皆有神仙,甘庄山必定有极不寻常的神仙居住。停顿了一下,郭子儒接着说:谁能为了洛月把尸骨埋在这里?他的孙子要当“皇帝”,孙女要“嫁皇族”,真的很贵!郭子儒爬上甘庄山不久就死了。据说他临死前对弟子说了这样一句话:这辈子终于可以找到罗月的“龙头”了,我死也瞑目了。
郭子儒的论断与当地传说惊人的相似。据当地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夜晚,甘庄山射出一道强光,瞬间照亮了天空、右江盆地和壮乡,一个婴儿诞生了,那就是布洛陀。相传布洛陀是罗月神的后裔。长大后的他,智慧超群,力量超群,受人尊敬,成为了壮族的创世祖师。布洛陀娶了附近的一位美女,名叫穆,后来成了壮族的母亲。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布洛陀的出现与新石器时代和人类开始进入宗法的时期有关,因为许多关于布洛陀的传说都与新石器时代有关,如布洛陀创造了精美的石锄、犁、斧、铲、刀等。新石器时代的发明,标志着人类从穴居到民居,从狩猎采摘野果到谋生,再到发展稻作文化。在关于布洛陀的传说中,有很多这样的影子,比如布洛陀盖房子,架桥,稻种。另外,布洛陀是男的,在壮族先民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说明布洛陀生活在宗法时代。
二、甘庄山布洛陀文化遗址的发现和鉴定过程
甘庄山布洛陀文化遗址的发现历史悠久,对田阳影响深远。有文字记载,早在唐代,甘庄山就已形成歌圩;没有文字记录。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甘庄山的形成要比隋代早得多。它与田阳的舞狮并驾齐驱,正是在秦汉时期,歌圩开始形成。甘庄山歌会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由其他形式决定的。与纪念布洛陀的活动有关。起初,肖春燕歌圩的形成是由于布洛陀的后裔从全国各地回到布洛陀居住的地方,也就是甘庄山,给布洛陀祝寿,然后大家以唱歌的形式表达对布洛陀及其祖先的怀念,于是就形成了歌圩。
从1983到1989,通过三套民乐、舞蹈、文学的整合和全国文物普查,发现田阳有大量的古代音乐、古代舞蹈、民间故事传说、布洛陀民歌、布洛陀天舟叙事曲、唐璜、布洛陀经典诗词。1986年3月,田阳县第一部布洛陀经典诗集在玉峰镇花章巴人村岭屯发现。这是一份隐藏了300多年的古代手稿。收藏家是老罗曼占先,后来又陆续收藏了21册。因此,这一地区作为系统的历史遗迹受到保护,田阳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国家级和省级相关权威专家学者来田阳考察认证,提出田阳干庄山是壮族传奇创始人布洛陀的重要纪念地,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壮学会、广西博物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研究院等专家学者,经过反复研究,他们得出结论: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住民的人文始祖,甘庄山是纪念珠江流域原住民人文始祖的圣地,是一个摆设。
三、甘庄山布洛陀文化遗址认定的主要依据
(1)甘庄山是布洛陀的文化遗址,在《布洛陀经诗》中有记载。田阳县的田州镇,自古被称为“庄安”。因地处右江流域东西南北的交汇处,又是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桂西最古老、最大的集市,所以“壮安”又叫“安微”,民间一直沿用至今。《诗经》中记载的“公公州府在安东”,是指公公布洛陀的家在安微的东部,甘庄山在安微的东部。甘庄山,传说中布洛陀的诞生地,东西走向。山上洞穴多,泉水多,具备了古代人居住的基本条件,而那官屯位于甘庄山脚下,完全符合“公公家在洞中,公公村在石山脚下”的诗句。布洛陀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农耕时期,而甘庄山位于山前,东、南、西三面都有斜坡,有丰富的溪流水源可供灌溉,具备了这一时期古人类生产生活的地理环境条件。
(2)布洛陀在甘庄山的聚落符合古人类遗址的发展规律。田阳县位于右江河谷中心,是80万年前右江古人类的发祥地。据考古调查,田阳县境内有距今80万年的古人类遗址——莱魁遗址,出土了许多文物。由于干庄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干庄山的东、南、西三面,分布着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的8处古遗址或石器。据此,在布洛陀时代,甘庄山一带是古代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布洛陀定居在山坡地交界处的甘庄山,符合右江古人类历史的规律。
(3)甘庄山周围的村名是布洛陀文化遗址的活化石。首先体现在甘庄山本身。山上洞穴的名字都和布洛陀、木柳家有关。其次,甘庄山周围的村名、村名、山名也都打上了布洛陀的烙印,都是以“那”开头。在壮语中,“那”就是“天”的意思。布洛陀下山时,看到儿孙们挑水下地的艰辛,便从干庄山引水灌溉。为了让他的儿子孙勇记住他的好意,他用“那”作为一个标志来命名这个村庄。
(4)丰富的布洛陀文化遗存是确认遗址的重要历史文献。伟大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的诗》、布洛陀民间叙事民歌、布洛陀民间故事传说、布洛陀古乐、古舞、许歌在田阳尤为丰富。甘庄山洞的石柱上刻有蛙纹(古壮族图腾),洞内的石头上刻有雷纹(古壮族图腾),都反映出甘庄山洞曾是壮族先民的家园。
(5)甘庄山歌会是广西最早、规模最大的歌会,与布洛陀神话密切相关,民间有很多布洛陀的文化内容。甘庄山祭祀的气氛浓厚,万香祭祖的场面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年都是庄严宏伟的。
(6)祠堂。祠堂布洛陀寺,始建于唐宋,清康熙皇帝重建,上世纪大革命时被白军烧毁,后重建,1958再次拆除。是田阳及周边县壮族同胞认同甘庄山布洛陀文化遗址的物证。
甘庄山是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圣地,是展示以布洛陀文化为核心的壮族原生态文化的基地,是探索珠江流域文明起源的园地。文化天阳
布洛陀是壮族人民崇拜的祖先神,其功绩主要是创造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道德。布洛陀的创世史诗叙述了布洛陀创造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的艰难过程。歌颂布洛陀创作成就的歌曲,是布洛陀后人对他丰功伟绩的由衷赞美。
甘庄山是传说中布洛陀的栖息地。因人们对布洛陀的虔诚,成为人们祭祀祖先布洛陀、寄托淡淡情怀的文化圣地。由于崇拜和祭祀活动的延续,久而久之,这里成为人们聚集歌唱的歌会,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成为了布洛陀创世史诗和布洛陀文化的摇篮,布洛陀创世史诗和布洛陀文化的传承之地。祖先布洛陀(作品信息源)-布洛陀的创作史诗(口头文学作品)-干庄山(作品传播场)-干庄山歌会(作品传播活动),这四个要素* * *同构形成了包括宗教信仰、口头文学、民俗活动等在内的独特的布洛陀文化。
布洛陀的创作史诗和赞美布洛陀创作成就的歌谣,可以说是壮族先民原始形态的百科全书,保存了壮族先民对客观世界和自然环境的天真认识,壮族先民与自然斗争的历史,凝聚了壮族先民几千年生产生活积累的智慧和经验。这些是文学、哲学、语言学或历史、民族学、民俗学、宗教等的珍贵资料。
对布洛陀创作史诗和赞美布洛陀创作成就的歌谣的关注始于20世纪60年代。布洛陀创作史诗和赞美布洛陀创作成就的歌谣的搜集、整理、壮语音译和汉译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正式开始,至今仍在继续。然而,直到现在,对布洛陀创作史诗、赞美布洛陀创作成就的歌谣以及相关民俗活动的研究,只能说才刚刚开始。因此,无论是布洛陀创作史诗和赞美布洛陀创作成就的歌谣及相关民俗活动的资料收集,还是布洛陀创作史诗和赞美布洛陀创作成就的歌谣及相关民俗活动的科学研究,都还有很大的活动空间。